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依次演进的前提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反思和创新。认知、认同、自觉追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三个重要维度,由认知理解领悟,进而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形成自觉的文化追求,最终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2.
差异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价值差异亦如此。价值差异与价值认同都是根源于人的三重属性。价值认同作为一种协同价值差异的方法,是沟通价值差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视个体价值差异,坚持向下生根与向上统合的双重生成方式,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最终达成某种作为状态或结果存在的主导性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当前,由于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民众出现信仰冷漠、对核心价值观缺乏特定忠诚、价值信仰难以正确定位等不良现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困境.为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必须在造就一支优秀的宣传推动者队伍、把握民众多样性心理差异、运用通俗化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注重解决民众利益关切、加强常态化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任何一种理论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社会主义价值观可分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潘玉腾 《学习月刊》2012,(15):13-14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内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标.必须推动人民群众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三个要素均衡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促进全社会国民道德提升的重要内容。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主要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输给每个群众,并让大众把这种理念转变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实现社会认同。榜样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承载体,如何发挥出榜样的实际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价值自信是价值观的根基和核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其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里并成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文章从剖析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自信时面临的挑战入手,找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事倍功半"的症结,运用辩证思维,帮助构建大学生价值自信,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审美文化产品,如何提供,十分重要。要在群众的审美需求与功利性之间找到契合点,也要在充分考虑功利性的基础上达到审美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达到以正面教育为引导,广泛并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并倡导其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其实,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寓绵竹年画,在宽窄巷子设立"诚信驿站",在全省建红军小学、爱国主义军事体验基地,推选  相似文献   

10.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客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具有社会价值,更具有个体价值。从个体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引导个体人生方向、激发个体精神动力以及重塑个体道德素养等三个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着价值认同容易失去焦点、认同焦虑成为突出问题、价值选择易倾向私人化、价值整合具有相当难度等难题。为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破解大学生价值认同难题的思路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关注,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感受,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付克新 《探索》2015,(1):132-135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形成了两个阶段,出现了一个研究重心的转移,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题的当前研究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整体性的角度展开的研究还不多见。从语义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体性,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无论是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了一种系统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韩震 《红旗文稿》2012,(6):8-12,1
本刊今年第2期以来,连续刊发了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篇文章,本期继续刊发相关文章。核心价值观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震在《"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实质,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上述的一些词汇在资产阶级"普世价值"中也曾出现,因此,社会上有些人企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普世价值"混为一谈,并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来推销资产阶级"普世价值"。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来逐一比较上述词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普世价值"中的不同含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本质差别,从而彻底揭露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虚伪,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组、24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既是居于国家价值观层面首位的核心价值,也是居于社会和公民核心价值观首位的核心价值,把握富强这一核心价值的人民性、国家性、过程性等多方面的价值属性,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完善和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之价值实践双向一体互动模式实现,即价值的实践化与实践的价值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融入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则只能流于口号和形式,国家治理如果不能在各个层面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会失去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处在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捍卫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才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角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此,本文提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价值维度,即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实践性和价值的具体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时空条件,表达了人民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灵魂,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落地",贵在"生根",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应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研究、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全方位予以宣传、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价值观教育等路径综合展开,使之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