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5.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导向,以独特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作出了中国化诠释。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立足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关怀人民的多重需求,谋福于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程伶俐  吴宁 《前线》2013,(9):39-4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已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断提升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反对将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5)
我国自1978年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乎进入了一个按需所取的幸福时代,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伴随物质的增长而增长。人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幸福,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最大化,忽视了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幸福,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且信仰荒芜的时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入手,谈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简称"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12.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3.
崔永和  程爱民 《唯实》2012,(6):21-26
幸福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人生价值意义的生成过程。幸福观则是人们对于生活过程的道德评价。适度幸福观是扬弃和超越利己与利他、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两极对立而整合升华的合理的、正义的、符合人性的应然幸福观。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追求"物质丰饶的纵欲无度"的活动中,把全球生态环境持续地推向了全面危机的深渊。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关注和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切实变革人的活动方式与生存方式,倡行适度幸福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得以体现:它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它对幸福的科学论断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它对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关系的阐述,引导我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物欲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它正确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经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从而达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其人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和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幸福生活的学说。在新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文化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哲学阐明,具有现实意义。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胜良的《道德的历史维度与道德相对主义批判》一文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多元的道德体系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倪志安 《探索》2011,(2):187-19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这是我国学界长期争议而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方法论维度看,"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缺陷在于:在对本体问题的思考中,物本主义的思维是一种"不人道的"或"敌视人的唯物主义";在对本体问题的思考中,物本主义的思维只能引出人的被动性、受制性,不能引出人的能动性、自由性;在对本体问题的思考中,物本主义的思维是一种"抽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克服了"物质本体论"的以上缺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构于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及契合于社会发展与追求个人全面自由的价值观当中的,其理论特色和价值对我们当前深刻认识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理论价值,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以本质主义、主客二分以及实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哲学上是对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变革,而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义才体现了它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为指导,分析当代青年思想现状,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社会压力,树立奋斗幸福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高青年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