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笔者来到八师一四七团十连职工梁月兰家,看到梁月兰正在为瘫痪的母亲捶腿,她母亲眯着眼正独自享受着,她对母亲的那片孝心一下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起梁月兰照顾瘫痪母亲的事情,那还得从2011年3月份说起。天气逐渐暖和,老人在楼房外经常走走锻炼身体,不知怎地,一天突然一下就倒在楼下的平地上,当时就没起来。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敲开她的房门,帮着把老人送回屋里,她还没说一句感谢的话,那人水都没喝一口,默默地走了。  相似文献   

2.
<正>在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有一位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党员,他孝敬老人,关心家人,帮助困难职工。为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美好的多民族连队,带领职工致富,辛勤努力地工作。他就是今年49岁的畜牧连哈萨克族连长阿满太·逊尔。阿满太的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他深知老人最怕寂寞,他经常陪父亲打牌,陪父亲聊天,买父亲想要的,做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4.
她叫陈精华,女,今年48岁,是农一师四团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2004年,对陈精华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5月9日,她的生父陈朝延去世。12月3日,一直和她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20年的伯父张来娃也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今年除夕之夜,当陈精华捧出两位老人的遗像时,平时很少掉泪的她禁不住热泪盈眶。她和孩子们对着遗像磕了头,默默地向在另一个世界的二老祝福。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常教育她要有爱心。他说:“把爱献给了别人,自己同样会很幸福。”那时,连队有个叫张来娃的老军垦。他出生于1913年,左眼受过伤,视力很差,耳朵也不好,一辈子没成过家。年老退休后,过着孤苦的单身生活。她的父亲陈朝延对张来娃像亲兄弟一样,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看到他睡的被单脏了,还常让她的母亲帮助洗。受父亲的影响,1984年,陈精华和丈夫高建平一结婚,就商量将已71岁的张来娃老人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当时,有不少人说,亲生儿女与父母都合不到一家去,精华这个“拼凑”在一起的家能维持几天?  相似文献   

5.
相伴到永远     
慕名来到一六四团工建连退休干部张启明老人家时,看见他正在悉心地给老伴喂水。妻子张玉芝瘫痪十余年了,张启明老人就是这样一直倾心呵护照料着妻子。 十余年来,这对夫妻相儒以沫演绎了人间最诚挚的情怀。 老张的妻子今年68岁,患腰椎骨质增生多年,1990年3月病情恶化造成瘫痪。当时,老张心里十分焦急,他多方求医,但病情已到了晚期,治疗也无济于事。 经常喜欢到老年娱乐室下棋、玩扑克的他,一下子变得不怎么出门了。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农九师一六四团农七连职工田得江、乔传琴夫妇关心照顾老人孙老五的故事,还得从17年前说起。田得江、乔传琴夫妇是1993年从河南来农七连落户的新职工。初来乍到,夫妇俩承包种植土地没有经验,加之孩子小,夫妇俩常常是忙得团团转。这种情景被无依无靠过着了孤身生活的邻居孙老五老人看到了,当时身体还硬朗的他向这对年轻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时来到田得江、乔传琴承包的甜菜地里,现场向他们传授看苗追肥、适时灌水、  相似文献   

7.
一路走来一路歌王永华是农六师一○三团十五连政治指导员,今年41岁,从事政工工作已经近20年了。1981年,17岁的王永华参加了工作,当时的她还是一个花季少女。热情、  相似文献   

8.
回到故乡     
<正>“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一块石碑上的题字。被称为“灵魂摆渡人”的高秉涵老人曾经是一位台湾老兵。他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13岁那年,他随国民党军队离开菏泽到了台湾。两岸开放交流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回到故乡便是他从未放弃过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当时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要回大陆探亲,当她途经台湾时,高秉涵老人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以慰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9.
<正>1996年4月,在四川蓬溪县河边区,出生没有几天的廖海琼便被父母遗弃在路边,当时正在赶集的廖昌起老人把她抱回了家,从此廖海琼就和廖昌起、陈梦秀老两口还有已经27岁尚未结婚的廖春富生活在一起,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日子却总能维持。1997年开春,已经62岁的奶奶陈梦秀为了生活宽裕一些,远赴新疆投奔农八师一四八团十一连儿子廖明怀和女儿廖坤荣。1999年10月,老人因为突发心脏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婆媳相处难,但在二师二十九团十六连提起王盈,职工们无不称赞:"她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今年44岁的王盈是二十九团十六连一名普通的职工,与丈夫马德祥1990年结婚,从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就和公公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86岁,1949年进疆的老军垦胡德才住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敬老院已有12个年头了,有一次,敬老院院长刘清为胡德才理发,老人端坐在凳子上说:"别看我有5个儿女,可是能来给我理发的还没有一个。"老人那茫然的目光,深深地刻在刘清的心里。从此,刘清成了敬老院的义务理发员,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抽空为老人刮胡子理发,这时她经常看到老人眼里含着泪。建于2000年的二十一团敬老院,2002年5月从团招待所调任新院长刘清的时候,院里仅住有4位老人,团场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如此低的入住率,与农二师第一团极不相称。而这位女院长时年35岁。二十一团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老  相似文献   

12.
正1月31日,笔者在五师八十九团十一连政工员赵永明的引路下,来到该团十一连卫生员朱柳榕的家,她正在家里给一名患者针灸呢。1995年,25岁的朱柳榕从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八十九团,当时,医院没有安排她的工作,她就和弟弟到塔城市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在开诊所期间,她腾出时间在石河子医学院函授,3年后,她拿上了执业助理医师职称。1999年,八十九团招考卫生员,朱  相似文献   

13.
正2008年之前,他是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的一名职工。2008年以后,从班长、副连长、指导员一直到今天的党支部书记,过玉朝走过的是踏实奋斗的人生。当干部的八年,他待过三个连队。2015年6月,二连两个干部辞职,干部中的"老人"几乎全部更换。过玉朝临危受命来到二连。初步了解情况后,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现有班子中5个干部都是新来的,不了解情况就大大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他第二  相似文献   

14.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是在二师二十七团四连已经退休近5年的职工邹文萍21年如一日地照顾81岁患有精神病婆婆的动人事迹,向人们证实,只要有孝心爱心,儿媳妇一样可以成为婆婆的"小棉袄". 邹文萍告诉笔者,她是1979年春天,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打工,1980年,经人介绍相识了四连的汪金泉,当时好友劝她:"小汪家的情况你知道吗?他家有个患精神病的妈,还有四个弟妹在上学,前面也有几个姑娘,一听就跟他‘拜拜’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三代同堂居一屋,真是人多、家也不富裕。可在农二师二十四团一连职工眼中看来,这一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孝敬老人、夫妻和睦的好媳妇杨兴琴。杨兴琴是1998年和田永碧结婚的,当时她家人反对,因这个家庭两位年满70多岁的老人,无工作、无收入,只有丈夫田永碧承包土地,且亏损挂账2万余元。而她毅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老人牙不好,她做饭每次都给老人炒个较软的菜来吃,每天给婆婆端饭、到水、梳洗,给公公端茶、洗衣。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室内,到丈夫承包的地里一块劳动搞好生产。杨兴琴的公婆也很勤俭节约,爱护儿媳,  相似文献   

16.
走进张峻老人的新家,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尊扎着红领巾的雷锋半身雕像,眉目含情,栩栩如生;客厅内雷锋的照片更随处可见。73岁的张峻老人精神矍铄.雷锋的每一张照片他都清楚记得拍摄的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于是,在这个春风徐徐的日子里,在老人家中,记者静静地聆听了他与雷锋的故事…… 张峻和雷锋的相识始于1960年,当时张峻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的宣传报道干事。这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张  相似文献   

17.
正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连长阿满太·逊尔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在畜牧连,大家都知道阿满太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一次老人卧病在床,阿满太全天守候在床边,悉心仔细地照顾老人,想方设法为老人求医问药,亲自为老人煎药、喂服,服侍老人,直到老人痊愈为止。老人逢人就夸儿子孝顺。在  相似文献   

18.
反哺之爱     
正午后的阳光下,一中年男子搀扶着一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田间小道上,就那么缓慢地走着,男子小心翼翼地搀扶,白发老人干瘪的脸庞上时而露出淡淡的笑容,这就是一师十团十七连职工杨曦兵和他的妈妈孟红英正在散步呢。孟红英老人是四川一个边远山村的农民,在一次赶集,发现了一名弃婴,弃婴满身爬满了蚂蚁,在炎热的夏季,苍蝇围着弃婴飞舞着、盘旋着,心善的孟红英当时心疼地抱起那名婴  相似文献   

19.
封面人物     
《求贤》2007,(7):M0001-M0001
徐宝宏,现任天津市第一老年公寓护理三科科长。199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老年护理工作27年,她在护理工作岗位关心老人、爱护老人,默默地为老人奉献爱心。在长期卧床的老人身边辛勤守护了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代替了上千位子女为老人尽孝心。她管理的护理三科多数都是卧床的老人。为了提高卧床老人的生命质量,减少肢体功能的衰退,愉悦老人身心,她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把古老的竹笛,它陪伴郑行余老人半个世纪了。用他的话说:"简直就是我的第二条生命。"当时我们征集这件文物时,郑行余恋恋不舍,他拿起这把笛子吹起了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常吹的曲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郑行余一直很喜欢音乐,参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