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一般与特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富源 《探索》2004,25(2):126-129
一般的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性质 ,是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社会实践性及其所派生的人的社会性与人的自然性、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人的现实性与人的理想性、人的自觉性与人的自发性、人的理性与人的非理性等的统一。特殊的人性是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类”的人性、群体人性、个人人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琴 《探索》2007,20(2):124-127
如何衡量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相当困难。我们不可能制定出一套普遍而万能的精神生活质量衡量标准,但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从质的标志看,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表现为先进的、积极的、主动的、长远的、自觉的、现代的精神生活,低质量的精神生活表现为落后的、消极的、被动的、眼前的、自发的、传统的精神生活;从量的标志看,精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科学健康的价值的认可程度、精神生活层次的高低、精神生活各要素发展的全面与片面、协调与不协调,与物质生活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等可以表示出精神生活的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5.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史文化的灵魂;红色精神是党史文化的核心内容;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党史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是党史文化的源泉;党的理论、历史事件、人物、遗址遗物、作品是党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史文化的灵魂;红色精神是党史文化的核心内容;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党史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是党史文化的源泉;党的理论、历史事件、人物、遗址遗物、作品是党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在“龙乡”——西峡,有一位以笔写龙的人,他书写了各具特色的龙,威严的、神圣的、傲然的、肃穆的、怡然的、陶醉的、腾飞的、奔放的、高贵的、平民的,游弋于波浪之中的,行走于田畴绿野的,飞翔于蓝天碧空的……深远的神韵和山川的灵秀,让这些稍显古拙的“龙”字复活了。他就是王新泉。或许这片古老丰厚的土地给他了感悟,  相似文献   

8.
越超乌托邦——论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艳君 《唯实》2003,1(4):9-12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 ,不仅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在于它把共产主义建立在对现实的人的生成的理解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自身发展进程的一个逻辑的结果 ,预示着一种真正的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 ,即人之总体性得以实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 ,共产主义所展现的并不是人之存在的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永恒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贯穿始终的主题,是马克思毕生奋斗的价值追求。实践、社会关系、需要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历史境遇下人的劳动、交往和需求的异化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立足点,正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理想认识和资本主义现实境遇下人的本质异化的张力间,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交往的普遍发生和教育的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党的先进性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也必然在党执政发展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一、在执政实践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的执政实践的整个过程。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党的先进性是党执政实践的基础,党的执政实践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袁旭东  王建 《世纪桥》2012,(5):40-4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人的需求的多方面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前景,而教育事业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基础,共产党员能否体现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发挥,影响到党和群众的关系。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要求。我们的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素质与先进性的要求相适应,使自己的行动与先进性的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陈云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陈云用很大的精力从事党的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党建理论。他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大力培养和选拔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鉴于党内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陈云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9,(7)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老爷?党的十二大党章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既是对干部的作用,地位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干部所具本质的科学表述。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证明,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他们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一生都关注人的问题.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在理论上则不断探索、追问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历史地位等等.可以说,对人的问题的真理探求,贯穿于他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理想的抽象的人、中期历史的现实的人到晚期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丰富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内容,肯定了哲学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人的腐朽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论点:人除了阶级性之外,还有所谓“人类共同的感情”。这是他的“人性论”的核心。他说:“作为阶级的‘人’,还有人类一般的共同性,社会意识之外还有人类一般的意识。对爱情的追求,对母爱的依恋,生的欢乐,死的厌恶,幸福生活的向往,血性义侠的钦敬……都是人类所共有的。”难道人的这些感情真是超阶级的吗?让我们来做些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员的思想道德直接关系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效。道德的目标是善的实现。能否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道德意识的出发点,是判断党员道德善的标准。党员善的道德养成必须通过善的意识培养、善的道德行为的实践展开,最后通过善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才能实现。党员道德建设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党员的道德建设也有利于从严治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强烈的党性、鲜明的直观性、显著的群体性、发展的可变性是党的作风和形象的突出的特征。党的作风和形象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切入点,关系到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作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勤政作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民主作风,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执政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作风和形象建设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棵没有伪装的树生命的叶子在母亲唠唠叨叨的话语里散发阳光的气息脚丫子也不满足根的埋藏了露着舒服的丑态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只没有长大的山雀儿望着母亲深情的目光亮亮轻松的翅膀远方其实就是这个窝儿不管飞到哪里只要一回头再累的翅膀也经不住温暖的召唤父亲的马儿与我的摩托劝父亲到城里到我的小楼里住父亲说马儿呢我说城里有公共车有我的摩托父亲牵出他的枣红马儿骑上绕着五月的田野转了一圈看见骑着马儿的父亲年轻了我打开马达我的摩托在乡村的路上飞跑父亲摇摇头马儿摇摇头我骑不住父亲的马儿父亲不愿坐我的摩…  相似文献   

20.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