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的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原子能联营,但是欧共体层面上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的出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欧共体)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以下简称框架计划),到目前为止,欧盟(欧共体)已制定实施了6个这样的计划,并正在执行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战略专项计划(ESPRIT)。  相似文献   

2.
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在国内已渐成态势。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的研究领域:(1)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U曲线和V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2)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及涵化(acculturation)研究;(3)跨文化交际效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简称ICC)研究;(4)价值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用于研究与开发、教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的概述。作者将中国的非洲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感受非洲(1900—1949)、支持非洲(1950—1965)、了解非洲(1966—1977)、研究非洲(1978年至今),对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影响中国非洲研究的历史环境和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颇有成就。非洲研究正逐步由政治取向转为学术取向,研究领域由窄到宽,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与实际部门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的非洲研究也存在缺陷,如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少有国别或个案研究,与国外交流不多,研究成果很少以外文出版。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将大大推动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5.
千高原     
在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 与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Felix Guattari)合作的以“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为题旨的研究中, 他们最具影响力的两部著作《千高原》和《反俄狄浦斯》是姐妹篇。《千高原》是总览德勒兹与加塔利思想观念的一条颇佳的途径,且在文化研究中亦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1)
正中国崛起是在全球秩序下进行的。这对于其他国家和人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克劳斯·泽格伯斯(Klaus Segbers),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全球政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交政策分析、国际关系学研究,特别是全球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研究。此外,Segbers教授还是国际事务研究所(ISA)等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机构的成员。在学术领域上,Segbers教授致力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与高雄港综合竞争力的定量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竞争力研究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上,竞争力研究最著名的是上世纪80年代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我国,竞争力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国家体改委研究院的《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1996》、中国八大竞争力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日本的研究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史以及中日关系史密切相关的,其中社会制度、政权更迭对日本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探讨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分期时应考虑这些因素。有鉴于此,可将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划分为如下几个大的历史阶段:(1)明代以前;(2)明代;(3)清代;(4)中华民时期;(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彼得·蒙蒂尔(Peter J.Montiel)是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经济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历任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宏观经济与增长司司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展中国家研究司司长兼高级政策顾问。他的专著《新兴市场的宏观经济》(Macroeconomics in Emerging Markets)以及与皮埃尔·阿根诺(Pierre R.Agenor)合著的《发展宏观经济学》(Development Macro-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记者句艳华)1月12日上午,翰逸神飞——十博士书画提名展在北京琉璃厂西街3号宏宝堂开幕。参加展览的十位书画家,均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在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是书画艺术创作。他们分别是:杜觉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刘彦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王登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研究的诞生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此后经历了一系列概念和方法的转变。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最初是在冷战政治研究的推动下,由一小部分著名的亚洲学家发展起来,包括费正清(John.K.Fairbank)(哈佛)、白鲁恂(Lucian Pye)(麻省理工学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理论主要是在政治经济(political economy)领域发展起来的,国际机制研究率先在政治经济领域开花结果。国际机制研究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不引起国际安全问题的研究者们的注意与兴趣。一个十分敏锐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随即被提了出来:“机制这一概念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国家安全问题吗?” 国际安全机制的研究从概念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13.
隐案(Dunkelfeld)在犯罪学研究领域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里(通常是一年)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却由于诸多原因没有被司法机关获知或者被排除于官(警)方犯罪统计之外的刑事犯罪案件的总称,又称为犯罪暗数(Dunkelziffer)、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译自《政治:南非政治学研究杂志》(Politikon: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tudies)2000年第1期,是对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所著《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arxism and Human Nature)的书评。作者托尼·福鲁克斯曼(Tony Fluxman)系南非罗德斯大学政治研究所高级讲师。福鲁克斯曼赞同塞耶斯的核心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批判工具。但同时,他也对塞耶斯的道德历史主义观点,特别是经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研究》2002,(2):121-121
种姓(Caste)是印度特有的制度,是了解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线索,该书是一部研究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作者常年从事印度社会文化研究,利用社会人类学家们的调查报告(包括作者的调查)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20多年之后的今天,学者们对在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控制国家行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依然充满着兴趣。国际机制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曾经被忽视、蔑视和漠视,它刚刚问世,就有人对其解释力提出质疑,很多人认为国际机制的研究是一种过时的时尚,但事实证明它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国际机制的研究表现出  相似文献   

17.
APEC曼谷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于10月21日在泰国首都曼谷闭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陈凤英研究员分析指出: 这次会议有两个主要背景: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发展回合受挫,一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数十年来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争辩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不承认观念的作用,将观念置于其研究框架之外。这一理论流派的代表沃尔兹(Kenneth Waltz,又译作华尔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结构是根据物质因素即无政府状态、该状态下的秩序原则和国家间实力的分配状况来加以定义  相似文献   

19.
威慑理论是一种在冷战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安全理论,曾被誉为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创造之一。①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倡导的博弈论方法、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倡导的心理分析方法和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George)等倡导的个案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威慑理论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②在冷战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常规威慑日益受到重视,统计检验方法也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威慑理论研究中。由于威慑具有行为者数量有限、行为者之间策略互动明显以及所涉及的利益重大等特点,因而有学者认为威慑等国际安全问题比较适合用博弈…  相似文献   

20.
德国《新社会》杂志(Neue Gesellschaft)2012年第3期刊登了该杂志主编托马斯·迈耶尔(Thomas Meyer)采访德国社会学家、卡塞尔大学教授海因茨·布德(Heinz Bude)的文章。布德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是社会排斥问题,他在访谈中认为,不平等存在于一切社会中,并且在不断发展,它首先表现为职能性分工的变化使职业结构内部发生分裂,造成社会意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