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前就曾经历的一样,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与之同步的是社会矛盾、冲突、问题在短期内的的集中爆发,以及各种社会病态现象的纷纷呈现。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拜金主义盛行、黄赌毒黑现象屡禁不止、道德迷失与价值崩溃、社会矛盾冲突多发频发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社会病态现象。社会失范将为分析这些社会病态现象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导致社会失范,使得病态社会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种合乎情理的“意外收获”,并将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农民犯罪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的转型,终于在上个世纪末进入了快车道。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封闭的农业化社会正逐步被开放的现代的工业社会所替代。伴随着中国社会巨大的进步与变迁,诸如贫富差距的加大、失业或潜在失业的增多、流动人口和移民潮、环境污染、官员腐败、治安形势严峻等问题汹涌而至,尤以犯罪的激增对社  相似文献   

3.
流浪未成年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结构转型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事关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中华民族复兴强盛、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栋梁之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议题,如何积极、主动回应流浪未成年人问题,郑州模式实现革命性制度创新,提供请多有益的宝贵经验,指明未来政策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多发带来的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关系到中国能否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为此,本刊专设“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栏目,围绕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约请专家撰写系列文章,从不同侧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从相关国家的做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与朝鲜半岛是东亚地区两个非常敏感的地区,海峡两岸关系与朝韩南北关系的变化动向,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形势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台湾问题或海峡两岸关系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问题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中国内战的延续,目前呈现尚未统一的政治对立状态;后者是国际社会强力介入造成的朝鲜半岛分裂及出现“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法社会学对犯罪的研究在于揭示犯罪的社会学本质和社会根源,这也意味着对校园内的暴力犯罪研究必须把校园暴力问题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中加以细致考察,只有真正揭示校园暴力的社会根据,才是有针对地进行犯罪预防与社会控制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是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又是一个需要反思与重建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问题”不断涌现、不容回避、不好把握的时代。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正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中国问题”及相关系统。其中既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更有社会的;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司法理念。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城市中市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隔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这种隔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隔离是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和减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突出了台湾问题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国20多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紧密关联,它既不能影响、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又要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10,(20):21-21
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看中国存在两极趋势,一种是好得不得了,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将统领世界经济;另一种是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中国的一切都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觉得中国到处都是问题,缺乏对中国客观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3.
14.
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说明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且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政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1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17.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洲左翼政党大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8-9日,欧洲左翼党成立大会在罗马召开,300多位来自欧盟部分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德国民社党、意大利重建共、西班牙联合左翼、希腊左联党等欧盟12国的14个共产党与左翼政党成为该党首批成员.法共和捷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共产党虽出席了成立大会,但由于党内有不同意见或对建党呼吁书内容持有异议,决定暂不正式参加新党.大会一致选举意大利重建共全国书记法乌斯托·贝尔蒂诺蒂为该党主席.另外,葡共、德国的共、北欧绿党左翼联盟、古巴共、巴西共、日共等22个来自欧、亚、拉美的左翼政党和组织应邀派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20.
Keiji Sato 《欧亚研究》2014,66(7):1146-1164
In June 1989, the First Congress of People's Deputies of the Soviet Union established the Commission for Historical and Legal Estimation of the Soviet–German Non-aggression Pact of 1939. In the commission, representatives from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condemned the Soviet annex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prompting heated arguments regarding the invalidity of the related secret protocol of the pact with other members who continued to hold the traditional Soviet ideological view of the pact as something positive. The debate over the secret protocol had the further potential to extend to disputes over ‘recovery of lost territory’ amongst the Baltic States, Ukraine, Moldova, Belarus and Russi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rguments used by commission members, considering the interplay of national interests, how they balanced arguments between restorat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and maintenance of borders, and how they finally compromised and concluded the commission's re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