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认清农村社会的阶级分化;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守正与创新的改革壮举.它坚守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之正.这种坚定的守正,是新经济政策得以推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前提和保障,是新经济政策本质意蕴的体现.同时,它开创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适当途径之新、根据苏俄国情正确开展经济建设的方略之新、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之新.这种务实的创新,给苏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新经济政策的鲜明特性.守正与创新是新经济政策留给我们的可贵启示,我们要在坚持守正与创新中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十月革命时期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思想。实际上,列宁十月革命及之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列宁及其思想的整体把握,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列宁早期思想开始。列宁早期是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开启其学术生涯和政治生涯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分别研究和指明了俄国、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俄国实现社会文明依赖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和俄国国内发生一场改变沙皇封建制度的革命;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建立工农政权,创造社会文明的"前提",再实现社会文明;必须以文化革命促进社会文明。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和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孔寒冰 《当代世界》2013,(11):20-22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刊布于中国期刊上的"苏俄通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文本。数量众多的"苏俄通讯"总结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苏俄经验"中国化"的主张,如中国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中国接受苏俄经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苏俄经验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学习苏俄民众的埋头苦干精神。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政治视野下看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俄的历史进程,得出结论:1921年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事业处于十月革命以来历史进程的"极高的高度",从近现代世界革命史上看它也处于"极高的高度".他以政治行动为手段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如要求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的形势,增强克服"危险"的勇气;正确地、切实地确定自己的任务,特别是把握好"战略退却"的尺度和"停止退却"的时机;做好经济工作,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列宁对错误思潮的认识和批评,体现了他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犀利的政治判断力.  相似文献   

8.
苏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就一直纠结于理想中的先进与现实中的落后这一矛盾之中。为了解决发展的难题,布尔什维克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苏俄的现实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用这些目标作为判定社会发展先进与否的标准,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既与俄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关又与苏俄当时的客观环境有联系,既存在主观上的推动因素又是当时客观上的需要。但是,苏联模式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淹没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提出,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在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居支配地位;"自由"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抵触,那是非真实的东西;"战争"应有苏维埃政权进行的革命战争与帝国主义战争的区别;"协议"有革命者为最终消灭敌人而同其暂时达成的协议与"入伙性"协议的区别。在苏俄非常时期,列宁主张就这些重大问题对工农群众进行社会政治教育。同时,他提出了加强社会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措施。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思想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机关建设深受旧的制度文化的制约。从苏维埃俄国的文化状况看,不论是普遍落后的文化状况、"官僚或农奴制文化"的复活,还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残余,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性质不相适应,提高文化水平是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迫切任务。列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原则,主张新型国家机关文化是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只有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文化革命",即通过全民普及的国民教育、发现有才干的机关工作人员、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机构改革、经过新经济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过渡,才能最终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1.
1893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列宁形成了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在确认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论证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揭露和批判俄国资本主义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阐明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特点,倡导通过革命的方式为资本主义清扫土地;揭示俄国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趋向。上述思想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本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和列宁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就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论战。在考茨基看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长期民主斗争的产物,通过武装起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而列宁则认为民主具有阶级性,应当被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民主斗争的方式取得胜利,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才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备实现解放的条件。这场论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基于资本主义自身竞争特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罗莎·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包括:党必须把日常的斗争和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统一起来;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革命领袖,领袖也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扬党内民主,是克服党内官僚主义的有效途径;党的集中制应该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应该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为前提.今天,我们重读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伴随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意识领域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各种社会思潮泛起,在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苏维埃俄国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多种声音,“无产阶级文化派”“历史灾难论”以及资产阶级复辟思潮在一个时期内影响甚广,成为苏维埃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列宁高度重视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思潮,并与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明确了俄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列宁在意识形态批判中阐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时期的中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认为民主为社会主义酝酿提供了政治历练空间,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行道路,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化管理提供了必要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考茨基的思想,不仅对于全面评价考茨基在国际共运史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震撼,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担负起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重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在精神上与民主、自由相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极大地、公平地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利益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实业;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普遍性,而且要体现中国的实际。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日中国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以及指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纪律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和如何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包括: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习惯的团结一致";严格的党内纪律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制定,强调党的纪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党内所有成员必须一律平等地遵守党的纪律等。  相似文献   

19.
前言: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的1-6章.本期刊出的是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 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 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 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 & Sons,Ltd.1935年版译出,除特别注明外,注释均为原文.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末联共(布)党内关于国内政策若干问题的争论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并无先例可循;革命前的俄国又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很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缺少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