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未成年人法律适用存在多方面的冲突,表现在: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包括法律与司法解释等适用依据间的冲突)、法律与司法实践的冲突。由于未成年人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与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具体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等因素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解决未成年人法律适用中的问题,应当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中注重其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2.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但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对其量刑规定的“应当从轻、减轻”的“必减主义”,不但与司法解释相矛盾,而且不能很好地应对实践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借鉴已有实证研究成果,本文从现有规定、刑罚的预防功能、刑罚个别化、被害人的认可度等角度,认为“必减主义”应当进行适当的修正,采取量刑上的“得减主义”,根据未成年罪犯的具体情况,对其决定是否减轻、从轻处罚及减轻、从轻幅度,从而更好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未成年人本为拥有独立“权利”的个体,应当予以有别于成年人的特殊法律保护。就此,联系我国有关情况看,虽然我国早在1991年业已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在之后相继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关涉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等。但是,毋庸讳言,在刑事立法与司法领域,特别是在刑罚种类设计及其适用上,我国立法机关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上,所做相当不够。例如,迄今为止,对未成年人犯罪,除《刑4法》第17条法定的应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规定外,无论是刑种设计还是其他刑罚裁量制度、执行制度上,国家均无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专门性规定。  相似文献   

4.
规范未成年人人身受害赔偿案件的法律规范种类繁多,有一般的法律如《民法通则》等,也有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但这些法律过于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特别是对赔偿范围和标准没有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改变了这一状况,使法院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包括未成年人受害赔偿案件)中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信息窗     
教育法律科技界专家呼吁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7月29日在京举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研讨会上,教育、法律、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呼吁,《未成年人保护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纲领性的儿童保护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我国未成年人的保护作了全面的规定,但原则性较强,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详细明确的界定,存在执行主体不清,对责任主体较概括等问题,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以及不履行责任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专家们呼吁,对于这一部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来说,要更好地保障我国未成年…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样态,不仅在犯罪学研究中体现出其特殊性,更在法律及法律适用上体现着其特殊的质。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作了不少针对性的规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  相似文献   

7.
新实施的《民法总则》没有出现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具体表现在国家监护基本原则缺失、监护事务国家决定权法律规范不足、监护权强行撤销程序法律规范不力、监护监督法律规范空缺、国家替代监护法律规范不充分等。相较德、美两国都规定了国家监护基本原则、国家监护辅助措施、监护监督法律规范,我国未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以及其他法律规范中也应该确立未成年人国家监护的基本原则、建立未成年人监护的专门机关、补充未成年人国家监护支持制度以及构建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设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在刑法学领域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从宽处理和不适用死刑的规定。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采用两分法不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设置没有按照两分法给予区别对待。建议以两分法为基础,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附加刑的范围和不适用的刑种逐项在总则予以明确,并完善分则规定。  相似文献   

9.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强制医疗的特别程序规定,由于目前相关规定较为原则,导致实践中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把握不尽一致,在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该问题同样明显。上海市首例未成年人强制医疗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应结合未成年人强制医疗案件的特点,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完善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并应突出特殊保护、审慎应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澳门特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较好地反映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殊性。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些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2007年出台的违法青少年教育监管制度专门用于规范12岁至16岁的违法青少年,教育监管措施和司法程序的设计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帮助违法青少年改过自新,也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程序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减轻处罚只减一档的规定,使得未成年罪犯减轻处罚和成年罪犯一样只能在法定刑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这是一刀切地将对成年人处罚的刑法思维置于未成年人身上,这样的规定既不符合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一贯原则,也和修正案新增的多项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条款的立法旨意相悖,有必要加以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溺亡等安全事故已成为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法律规定的有关公共场所安全保障义务适用的范围狭窄,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件的梳理发现,对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义务标准应采"理性未成年人"标准,并扩大我国法律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公共场所的应用范围,为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从而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远航 《法制博览》2015,(1):102-10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离婚率逐渐走高,传统的家庭关系受到冲击,独生子女、单身家庭日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增加,加之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注的缺乏,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高发、易发、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新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检察制度进行了专门的设定,并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立了未成年人不起诉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二百七十二条、二百七十三条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本文将以附条件不起诉的相关理论及实践为出发点,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积极意义、适用条件、工作程序、法律效果及如何完善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恶性触法行为的不断发生,推动了未成年人的工读教育转向专门教育的体系发展和思路清晰化。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工读教育的粗略涉及到2019年未成年人"两法"的修改,其中的专门教育也经历了多次修订的完善过程,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未成年人专门教育性质的界定不清和程序设计的非完善性,使得本次对专门教育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未成年人严重触法行为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专门教育制度应当积极发挥内在功能,并在性质归属上逐步从"惩罚矫治"转向"教育引导",在程序设计上由"粗放思维"转向"精细设置",从而与未成年人的发展现状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正>【主题导引】新《刑事诉讼法》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强调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诉讼程序中的区别,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没有完全摆脱对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附属性地位"。以讯问为例,《刑事诉讼法》中除了讯问时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适成年人到场等有限的几条规定外,并没有针对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策略手段等进行专门规制,而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在侦查方式上往往  相似文献   

16.
刑诉法修正案第271条至273条确立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根据法律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可以从适用罪名进行解读、规定刑期、起诉条件、行为表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法律还对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一定制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涉及考察期间遗漏或再犯新罪之罪数、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性质、人民法院建议撤回起诉权行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立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刑罚上虽然有若干区别于成年人的特殊规定,但依然比较粗疏,刑罚体系总体上并没有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区分开来。未成年人在无期徒刑、财产刑、资格刑等刑罚的适用中存在着一定争议和困惑。为更好地教育、挽救、改造未成年犯罪人,应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在刑罚适用上区别对待。对未成年犯罪人,应禁止适用无期徒刑,限制罚金刑的适用,并建立罚金刑配套制度,以及禁止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法》应单独设置“未成年人案件特别程序”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9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少年法庭法》出台以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从实体到程序作出了特别的规定,无论采用何种立法体例,目前各国关于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诉讼程序的立法已基本趋于专门化,并形成了以之为主要特征的少年司法制度。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未成年人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必然会形成相应的身心发展特征,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处在人生特定阶段的未成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同样也更需要法律的保护。在未成年人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证据的审查与判断也日趋复杂,而我国没有单独的刑事证据立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证据规则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系列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中,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操作的需要。笔者会对目前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证据适用的现状与不足,就建立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证据规则作出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扩大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诉法中规定的一项非羁押强制措施。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客观上形成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的保障。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冲突中,优先实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实践中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权利属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立法上不完善,观念上未更新,操作上不具体,致使贯彻执行中适用率不高,没有完全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刑事政策思想。重构未成年人审前适用取保候审制度,以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的诉讼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