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法规及规章尚未明确"过劳死"的范围以及能否认定为工伤的标准.在实务审判中也存在同类型案件出现不同认定标准的问题.伴随着"过劳死"现象和相关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多,明确"过劳死"的工伤认定标准,既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因《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存在相左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超龄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不统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对此冲突进行了补正。然而,因超龄用工关系认定理论的不足,仍未能解决司法实务中判断基准与裁判标准不统一问题,影响了司法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此问题应以广阔的视角和务实的精神加以检讨:即以"社会保险待遇说"和"特殊劳动关系说"为理论支撑,在辨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下,从"分类以视之"的分析方式和解决思路入手,厘清超龄用工关系之情形,以准确认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3.
平台经济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国对其涉及的劳动关系认定等问题进行规制的法律制度也不同。日本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认定相关探讨建立在个别法与集体法对劳动者概念之界定、相关的判例和学理的基础上,主要思路是修订现行《家内劳动法》与导入德国"类雇员"概念。在充分考虑日本对于平台经济之定位与我国有所区别的前提下,其兼顾"如何划定适用对象"及"对其采用何种规制"的政策研究方式,以及构建"类雇员"概念的相关探讨,对我国相关政策研究及法律制定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以日本劳动者长时间劳动引发"过劳死"事件的基础上,梳理了政府的相关法律措施。通过对不同劳动时间的劳动者比率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日本普遍存在以男性长时间劳动,而女性兼职工作为主的二元化现象。通过政府部门的多项数据显现了日本长时间劳动及其结构特征的真相。并对无偿加班,无薪年假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劳动时间的角度揭示了日本劳动者"过劳"产生的缘由。并对相关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过劳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危害严重。有诸多因素导致过劳。估计这些因素对过劳贡献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大多为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可以发现导致过劳的显著变量并估计其边际贡献,但不能估计这些变量对过劳贡献的比重,据此难以确定反过劳政策的重点。因变量方差分解法用于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方差的贡献,可用于估计导致过劳的因素对过劳的贡献。研究显示,导致过劳因素依其对过劳的贡献依次为: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满意度、应酬状况、工资拖欠状况、相对支付能力、工作环境、年龄、城市级别、性别、工作单位类型等。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劳动行为、健康表症、不良后果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论述、界定"过劳"。将三种说法合三为一,贯通始终诠释这一词汇。不但凸显了三者的因果关系,而且由表及里地层层深入,逐步剖析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过劳"广义及狭义概念的含义。并对与此概念容易相混淆的其他词汇做了详尽的比对和辨别。按照不同特征,对"过劳"进行分类阐释,旨在匡清此概念的内涵、外延。  相似文献   

7.
我国预防过度劳动的相关制度、措施与愈演愈烈的过度劳动问题形成巨大的反差,为了缓减过 度劳动现状,探究其形成机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运用博弈论方法对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从强制性过劳和诱致 性过劳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指出强制性过劳和诱致性过劳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劳动监察立法 , 增大违法成本;在工资制度、激励制度制定中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并构建适度劳动的衡量机制,健全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以科学手段预防“过劳死”问题等措施,来缓减过度劳动现状。  相似文献   

8.
对于所患传染病种类非属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职工,由于法律未有明文规定,实务中就是否认定工伤问题存在争议,导致相关职工难以获得工伤保险的救济。《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而职业病由《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法定列举,法律解释空间极小;事故伤害为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存在相当的法律解释空间。法院对患传染病职工工伤认定纠纷案件的裁判,呈现出将职工患传染病纳入遭受事故伤害的思考路径。研究通过贯彻宪法规范和价值,结合工伤保险的目的与工伤认定的本质,并为了法律概念的统一使用和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解决,运用法释义学的方法,强化论证了传染病可被纳入事故伤害的解释范畴,从而化解因工患传染病职工认定工伤无法可依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宗晓虹  谭立独 《工友》2006,(5):10-12
一起未了的案件陈天毅系武汉某企业职工。2003年12月20日早上,他骑自行车上班。途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2004年2月,经过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肇事司机赔偿了丧葬费及死亡补偿金共计75000元。陈天毅的父亲认为,这同时又是一起典型的工伤事故,死者家属应当得到工伤保险待遇。他要求单位为其申请工伤认定未果。无奈,他只好自己直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2004年9月,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工伤认定书,认定陈天毅是因工死亡。陈父拿着《工伤认定书》再次找企业,他提出,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  相似文献   

10.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的,应该认定为工伤。但在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为《条例》对“工作场所”的含义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所以执法人员、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容易产生争议。事实上,该问题的解决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以劳动者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在总结有关法律规定和各类人员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可以断定,工伤是“因工而伤”,凡是与劳动者的工作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处所都可界定为“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而法律又未对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范围等问题作出明确界定.因此,有些事实劳动关系在审理实践中难以认定,为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我们应当厘清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继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为正确审理涉及工会经费和财产、工会工作人员权利的民事案件,维护工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现就有关法律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工会组织的有关案件时,应当认定依照工会法建立的工会组织的社团法人资格。具有法人资格的工会组织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建立工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与所建工会以及工会投资兴办的企业,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分别承担各自的民事责任。第二条根据工会法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13.
魏银祥 《工友》2006,(12):38-38
维权需要强有力的法律调整手段和具体的制裁措施予以支撑。我国《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是教师维护合法权益,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依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相关法律内容尚不完善,使得教育工会依法维权的法律依据不充分。一、法律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定不清晰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人事制度主要实行任命制,由教育行政机关根据  相似文献   

14.
谭立独  许方辉 《工友》2007,(7):14-16
梅北华系武汉诚维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职工,2005年5月,他在炎热的天气下,连续进行三个多小时强体力劳动后,身感不适,经带班领导同意,他去车间内的水池冲洗身体,在冲洗过程中,不幸摔倒致左髌骨骨折,先被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八级伤残),后又被劳动部门认定为"非工伤",一审法院撤消了劳动部门的"非工伤"认定,二审法院又撤消了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梅北华"不属工伤",理由是他的冲洗行为"与工作无关"。可怜的梅北华,在经历了两年的"法律游戏"之后,已是雪上加霜……那么,梅北华的冲洗行为真的"与工作无关"吗?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新型劳动关系不断出现,工伤保险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工伤认定标准又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如何将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是行政机关进行工伤认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追求社会正义与公平,工伤认定行为必须接受司法审查,法院的审查程序也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一部分劳动者长期从事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内容,从而致使身体或精神健康遭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过劳致意外自然死亡的现象。就业人员意外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过度劳动。具体而言,造成就业人员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涉及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住房保障、工作和生活环境、就业保障、工伤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几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遵循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讼是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当前,没有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争议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的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表面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其基本职责,必须探索建立适合自己的专业法律队伍。当前工会系统应探索建立和完善公职律师制度的方式方法,拓宽和完善工会公职律师队伍的基本途径,对工会公职律师这个专业法律人才群体的使用可采用集中起来建立"准律所"的方式,从四条途径充分发挥公职律师专业作用,重点是通过劳动关系案件"仲裁和诉讼"发现和研究问题,从而在《工会法》《劳动法》的监督执行和集体协商、劳动法律制定的源头参与中发挥好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工友》2007,(9):1-1
任何一部法律要产生效力,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比如,一般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两审制。而一些用人单位,通过"玩弄程序",让案件无限期地拖下去,一直拖到职工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20.
余军 《工友》2008,(8):41-41
案情回放:张某在某广告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权。公司为所有员工缴纳了工伤保险费。2007年7月20日,张某在上班期间驾车外出,在高速公路上与前车相撞当场死亡。其妻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单位在申请书上签署了"同意申报"的意见并盖章。2007年12月10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