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越来越取决于企业对自身隐性知识的占有与内部共享。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从知识仓库的构建、技术专家网络的形成及企业知识交流平台的搭建三个维度对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提出了自己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是隐蕴在人类当中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或公式进行表达的一类知识,从其性质上看,它属于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它的最终来源于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隐性知识属于"可以这样做"的方法性知识,"只能这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策略性知识,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经验、技能和技巧,但由于隐性知识在生成过程中对情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过程均具有情境的依赖性。其转移效果除知识主体的转移意愿外,要受到其表达能力、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人类表达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明安  杨渺 《桂海论丛》2006,22(3):45-47
文章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征,并认为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创新研究开发(R&D)阶段具有重要作用,那就是隐性知识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具有促进作用,隐性知识对企业新产品试制起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翟旋 《前沿》2012,(11):119-120,144
在当前市场动态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企业的行为也变得极不稳定,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生存进行积极的防御。在后一种模式下,并购就成为保全自身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国并购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在这类并购事件中,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它直接关系到并购行为能够最终实现,并购的效果能否得到应有的提升等。基于此,本文对基于跨国并购的隐性知识的整合与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的信息与知识共享已经被公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致力于解决这一全球问题的跨国知识网络组织(TKNs)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是跨国知识网络的核心功能。文章首先对跨国知识网络组织的结构、目标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概念模型来说明这些网络组织的主要特征;接着回顾了有关电子政府的研究成果,认为跨国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应该列入到电子政府的研究领域;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概述了未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武博  闫帅 《求索》2011,(9):84-86
智力资本是知识型企业提高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120家知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智力资本、组织学习能力及知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寻智力资本对知识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智力资本对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在人力资本、创新资本与知识创新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知识创新绩效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创新资本对知识型企业的重要性,它与传统结构资本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管理过程中,高层管理者们对重大决策问题的处理常常不喜欢基于理性分析,而是主要依赖于对需要决策的情境的直觉性判断。即"隐性知识"和直觉在战略决策制定中的价值极其重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与"明确知识"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特别强调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姬军荣 《求索》2013,(11):235-237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有研究文献对于产业集聚动因从分工、外部性、区位选择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但并未揭示出产业集聚演进的根源。文章基于知识分散化、片段化的社会现实引入知识分散理论,指出个体进行知识互补和整合行为推动了区域产业集聚的萌芽与发展;不同企业在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积累导致分工深化,知识溢出和流动激发集聚区内企业持续创新;在制约机制缺失情况下仿制和假冒会导致知识价值降低,引发集聚衰退与转移等现象。为此,政府应重视区域知识的增加与流动,并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来推动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丹沁 《前沿》2012,(3):140-142
知识服务是一种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它完全是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在知识挖掘、隐性知识显性化、个性化、专业化方面有机结合,以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优质的知识服务为保障。知识服务与学习型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0.
王德胜 《求索》2011,(8):32-34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解决成长性不足的重要模式,中小企业获取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对集群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吸收。文章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市场知识、技术知识、企业家知识三个维度探讨了集群内隐性知识的特征,构建了集群内隐性知识对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模型,从集群隐性知识的视角对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集群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晖 《人民论坛》2011,(9):242-243
企业技术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动态的知识转化过程。技术学习开始于技术知识的获得,其过程始于个体从企业外部获取技术知识,经历了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扩散、转移和整合后,由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在新的情景中和解决问题时产生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获取、转化与共享以及知识创造。  相似文献   

12.
知识员工薪酬激励无效论的博弈分析——知识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娟  罗文军 《求索》2007,(9):13-16
对薪酬激励有效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基于“坏人假定”的报酬契约仍然是标准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绝对主流。本文分析了知识员工及其工作与产出的特点,运用静态与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薪酬激励和隐性激励的有效性及应用条件,得出了薪酬激励仅对可观测的个人产出有效的结论和隐性激励对团队合作产出的激励有效的结论。本文还构建了一个薪酬激励和隐性激励并存条件下的双重博弈模型,得出了薪酬激励存在导致隐性激励失效的结论。薪酬激励将导致员工重视可观测的个人产出而忽视团队合作,从而不利于团队生产,企业知识管理应该弱化对知识员工的薪酬激励。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动态的知识转化过程。技术学习开始于技术知识的获得,其过程始于个体从企业外部获取技术知识,经历了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扩散、转移和整合后,由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在新的情景中和解决问题时产生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获取、转化与共享以及知识创造。  相似文献   

14.
汤长安  张亮 《求索》2012,(11):233-235
本文认为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认知距离,不同的认知距离对知识转移绩效有影响。在构建认知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模型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当认知距离过小时,不能引起知识转移行为;当认知距离过大时,组织无法弥补组织间的知识势差,从而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高科技医药企业创业社会网络条件下,分析了知识营销活动中的知识扩散性、知识溢出性与知识选择性,探讨了知识营销活动在创业社会网络中的五大知识传播规律,并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医药企业实施知识营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异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亚文化群体的人力资本探索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化理解的结构主义思潮进入学术领域,构建了教育研究与社会结构整合的宏观思路。本文受此启发,立足于少数民族教育在权力、空间、知识等不同社会维度的异质性表征,指出了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隐性破坏力、学校空间控制对学生的结构性制约,以及地方性知识传播中的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提供了看待少数民族教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朱思文 《求索》2013,(4):51-53
突破性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探索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新途径,本文主探索隐性知识吸收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隐性知识吸收的不同维度,通过资源获取和应用开发两个中间变量,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产生不同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水平主是影响创新管理能力,而企业的知识应用与开发水平主影响企业创新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 ,知识不仅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力量 ,同时 ,也是改变社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资源 ,对于社会学而言 ,关注和研究正在向我们逼近的知识社会 ,探究它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特点 ,使人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清未来社会学的目标和任务 ,并从理论的角度把握以前社会学理念和方法的不足及局限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意义及前景来思考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呼唤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对于知识的使用和依赖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知识与权力的相联,随着知识地位的日益提高成为现实。知识社会要把知识置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必须强调知识的共享。知识社会应该选择走向民主而非新的精英统治,必须遵循一种"参与"、"共享"的"主体通性公认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马俊领 《思想战线》2012,38(4):59-62
社会学科知识建构语境可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型和学理研究主导型。学理研究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即相入;社会学科对实践行为知识建构结论的正确与否,虽然和基本语境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必然具有因果关系。在意识形态限定下对社会实践进行知识建构的合理性寓于它们有可能产生的科学后果、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由诸理论沟通所产生的共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