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探析大学生法治精神现状及成因基础之上,应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从理论教育、民主管理、文化滋养、社会实践等多种路径入手,全面有效推进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3.
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梅  石绍成 《前沿》2010,(7):131-135
当代乡村治理转型呼唤着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乡村公共精神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其传统与现代资源分别遵循着关系理性和交易理性的逻辑。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即需要在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并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民主治理,以推动乡村公共精神由内生自发向制度建构延伸、由宗法伦理向契约精神转型、并从熟人社会走人公众世界。  相似文献   

4.
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岭南学刊》2008,(5):44-47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美德;公民参与是公民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中文 《前沿》2013,(17):4-7
坚持乡土教育、公民教育与公共精神教育“三位一体”原则,把乡土教育、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教育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实践中,既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公共性所决定的。夯实乡土教育基础,紧扣公民教育主题,着眼公共精神重建,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区的安全稳定与井然有序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善治的根本保障。"社区精神"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对当地社区公共生活的共性认知,对缓解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矛盾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需要,带动城市基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效培育社区精神的着力点在于:理论探析社区精神及其培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现实考察社区精神培育的发展脉络、典型经验与现实困境;全面探寻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式培育社区精神的长效路径,最终提升城市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公共治理范式是对传统的管制模式的一种反思与发展,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范式。面对"管制疲劳"的出现,公共治理的崛起成为必然。作为回应性、参与性,主张协作与合作的公共治理在公法领域有其具体的体现。由于中西法治环境的差异,英美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早已掀起,而在我国,公共治理的空间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法治下独特的公民社会、社会自治组织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情究竟能给予公共治理多大的空间,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会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景云祥 《前沿》2006,(4):209-216
城市治理中经营城市理念的引进,在实现城市管理理念根本转变的同时,也将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协调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城市治理中为防止种种偏向,必须以正确把握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城市经营中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具有某种贯通。城市经营中,必须在正确认识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再造中对政府公共性的强调促进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协调。而政府再造又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再造为关键、以公民参与为推动、以依法办事为保证。  相似文献   

11.
"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前提。在关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理解上,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自身内容的泛化(或者扩大化)问题,它模糊了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存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相互混淆的问题,它影响了法治精神的有效弘扬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树立。因此,要适度区别"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要精准提炼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为科学确立"弘扬法治精神"和"树立法治意识"奠定思想基础。法治精神是法治自身的客观精髓和神韵,法治精神的核心意蕴包括法律主治精神、人民主治精神和平等之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在于执法者阶层对法治精神的弘扬;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法治的主观意象与认识,法治意识的核心意蕴包括法治自律意识、法治信仰意识和法治敬畏意识,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在于全体公民法治意识核心意蕴的树立。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共精神     
现代国家中的个人以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层次的群己关系,公民资格中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支撑起公共生活的骨架,包括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公共精神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当前,我国公共精神呈现出衰落和弘扬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体系的吸纳功能不足、社会向上与向下矛盾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建构与撕裂等挑战。因此,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我们变维稳思维为维权思维,从制度的配套和程序的可行两个方面使公民的权利内容和保护落到实处;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精细化;以过程监管来鼓励社会自组织;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3.
马斌 《传承》2010,(24):108-109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社会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向且渗透于政治经历文化领域的精神传统。公共精神具有四种特征,源自古希腊,卢梭的公民观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公共精神精神的培育依靠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而得以形成。而对西方公共精神的分析有助于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有多年.且颇有成效.但是成效亦是有限的.因为法治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公众依然缺少法律信仰。因而法治的建设必须要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观念。、在这些文化土壤和思想观念中,尚法精神至关重要,没有公众的尚法精神,没有整个社会对法律的信仰,那么走法治之路必然困难重重.因此.培育公众的尚法精神理应成为法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逻辑、权威与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逻辑的剖析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必要步骤。后发国家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与政治发展的推动密切勾连。成熟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件。公民参与协商机制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根基。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逻辑在于推动政治发展,逻辑核心体现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政治发展的推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成熟、公民参与的有序扩大与协商机制的设置逻辑上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精神作为多种品质的精神共同体和价值体,在传承民族精神与升华时代精神中构建着自己的特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深刻理解和把握公务员精神具体内涵,积极探索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其职业意识觉醒、升华其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演进,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它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反腐倡廉、推进民主、实现法治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样,舆论监督对于在社会中构建和传播公共精神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核心是依宪治国 ,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好宪法的精神 ,搞好宪政建设。深刻认识宪法精神的科学内涵 ,是贯彻和落实宪法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搞好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法治化是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其关键在于用法治精神与法律制度影响和约束社区治理的思想与模式。加强基层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性措施,要从大局着眼,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法治社区,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利用新媒体加强法治文化培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