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组成部分,道德教化历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做到很好,但是,道德教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毕竟是适应的。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改变,传统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无法与近代文明对接。如何走出传统德治教化的窠臼,恰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索生命伦理道德教化在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以中国传统道德教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从思想到实践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成型;从内容到形式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最后道出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是“吃人”的礼教,即人们为伦理而生,依伦理而死,伦理的尺规成为人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尺规。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家族传统浓厚的国家。历代王朝借助家庭伦理、家族制度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教化实行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的内涵,理论界多有探讨,意见不一。笔者认为,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至少在三方面可以考虑其共通性:其一,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一项治国必须遵循的原则来看待;其二,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具体环节来看待;其三,可以把道德教化与道德灌输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来看待。文章以这三个共通性为立论的基础,试图阐发传统道德教化思想对现代道德灌输的一些启发性,为实现道德灌输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伦理实体:道德教化的社会环境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在讨论道德教化问题时,一般都认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人们遵守执行,就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实际上,道德教化是人的内在心灵的整体生长,所以需要社会的伦理环境的支持、营养。因此使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成为伦理实体,对道德教化来说是绝对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教化,可以称作“教化的哲学”。儒家教化思想首先体现在通过“神道设教”使其教化具有普泛的社会意义,从而对社会生活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其次通过经典传习,建立起民间学术与官方学术的内在统一精神;再次,通过各种社会生活形式对个人进行人格熏陶。但由于近代以后受西方教育理念和学术体制的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割裂。要重建儒家教育思想需要建立体制保障,重建书院体制保证经典传习,对传统礼仪礼俗系统返本开新,以契合今天的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扬弃,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并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它对中西方不同政治取向进行了整合,开启了兼综德治政治与法治政治优势的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9.
<正>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从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严格职业操守,自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方面就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进步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是大促进。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定的形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些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已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任何条法律规则的背后都蕴含着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世纪社区教育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教育是对未来社会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教育形态,它承担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教化与社会稳定的管理功能;承担社区疾病与化保健功能;承担从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终身学习’的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再地拷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却忽视了"德性人"在现代社会中应首先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的"社会人"也是"法治人"。因此,兼顾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和"道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强调制度教化的前提下凸显制度的道德属性,并且积极推进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孙定宇 《传承》2013,(8):138-139
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代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借鉴具有两千年历史积淀的儒家教化思想,对当代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礼乐文化,“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和乐共同指向道德教化,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传统启蒙教育中,礼乐教化是教育的主要形态.诗言志,歌永言,诗教与乐教以其艺术化的形式成为了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传统启蒙教育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亢飞 《传承》2013,(8):94-95
中国古代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化是政治概念,与维护政治统治有关;是德治概念,治理国家需靠道德教育推进和实现;是社会化概念,是社会主导,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教化的具体方法有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和践履笃行。中国古代教化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盛邦跃  杨珉 《求索》2010,(3):202-205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士绅阶层蜕变为多元化的异质群体,士绅的权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传统身份的文化权威道德教化功能开始减弱,一部分士绅通过进入国家科层体制实现了组织化,绅权与基层政权合流,另一部分士绅进入工商界成为绅商,他们凭借其在兴办实业中取得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成为乡村社会中重要的影响者。  相似文献   

17.
应正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之间的道德互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生活人文化的显著特征.当下中国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关系约束机制日渐失效而新的制度约束机制严重缺失,以及道德的位次在社会价值序列中急剧下降紧密相关.走出信任危机,需要加强道德教化,努力培育人们的契约精神、契约意识,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人们对制度承诺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湖湘论坛》2013,(2):104-107,112
《吕氏春秋》旨在为秦统一天下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治国理论上的准备。为扭转战国中期以来秦国以法家精神法度立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强调要“以行德义、得民心”为治国最高原则,通过“道德感召教化”来整合人心,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实现文化统一,使整个社会在共同道德信念、共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达到高度整合,形成不靠强制的内在力量。在使天下倾服和归顺方面,文治具有武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显见了吕不韦强调文治教化政策取向的深邃眼光。  相似文献   

19.
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教化理论富有特色,他从“人性恶”理论预设与“群居和一”社会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证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在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依靠对象上,既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又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实现方式上,既高昂以“全”、“粹”为目标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又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强调实践理性的作用,拓展了教化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战国末期,掀起新一轮土地兼并和势力扩张,兼并与反兼并中更凸显“人”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荀子关注对“人”的吸引以及人心凝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化传播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策略得到进一步深入论述,强调利益共同体整合,对教化传播作用于人的态度、行为作出了阐述,提出了社会教化传播控制论.这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思想,包括传播关系、传播导向、传播话语权等.儒家的传播关系论基于传者本位,却导出对传者的约束和纠偏机制,具有本土历史、文化心理和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