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从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从理念、制度、能力和机制等四个方面人手,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问题一: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现在比较基本一致的观点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或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性质、过程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相似文献   

3.
高园  汪洁 《理论月刊》2010,(4):84-86
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强、破坏性显著、防治过程又相当复杂,处置不当必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因此,造就一支能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全民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只有建立健全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的应急管理全员培训体系,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危机也会时常发生。应对危机,既是对全社会、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公民心理素质的考验。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养,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公众可能面临的危机事态危机管理,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都要加强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列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发公共…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其能否有效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关系到政府应急管理的成效。目前政府和企业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及时转变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和方式,全面整合政府和企业应急预案,共同推进社会风险评价体系,健全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和企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7,(4)
海南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共突发事件增多。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校在校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能力薄弱,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与措施明显不能适应形势需要。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为建设美好新海南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1.总则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1.2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本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组织指挥统一、综合协调有力、联动机制有序、决策科学正确、系统保障周密、应急行为高效、部门资源共享、社会广泛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特制定本预案。1.3工作原则1.3.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相似文献   

8.
全球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给全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分析了全球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发展五个方面的趋势,介绍了国际社会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些经验与举措,以期能为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敬海新 《前沿》2010,(15):188-191
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骤然增多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社会表征。灾害、灾难、事故、重大疫情传播、能源危机、宗教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从建立检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加强信息沟通和媒体公关,提高政府社会动员能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工作,加大应急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年度评估分析工作,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有关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将组织有关方面对2006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2006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行为取决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要不断地满足公民的权利吁求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直接强制行政行为的反感,促使公安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摆正位置,开发和运用多种具有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和服务措施,既达到了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推行治安管理的目的,又为群众所接受。这是公安行政执法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公安机关不断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增强打击、预防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加快了人、财、物的流动和循环 ,而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城郊结合部地区由于多种原因逐步成为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而 ,构建城郊结合部治安防控体系是适应日益动态化、复杂化的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 ,是把握违法犯罪规律、贯彻“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方针的客观要求 ,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处理的信息为犯罪对象,或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攻击目标和犯罪工具的高科技犯罪,具有广地域性、隐蔽性、智能性、连续性等特征,其危害后果之大和侦查难度之高超过常规犯罪。为确保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通过改进管理、完善法律、强化国际合作的方式对网络犯罪实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不稳定或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仅使当地、当事国的人民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同时也会波及其他周边国家,严重时还会造成国际纠纷,引发武装冲突,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向传统安全问题转化。文章主要以作为非传统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当前治安管理工作中影响较大、危害较强、破坏较为严重的治安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对抗性、反复性、联动性、危害性等特点。究其原因,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已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采取有效对策,已成为公安机关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终极目标,成熟的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与民主的权威政治国家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平衡力量,使社会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释放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市民社会也有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功能,通过这种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有效地协调由于政治国家权威的退出而形成的各种关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神圣职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便适应公安工作为经济建设、社会协调发展保驾护航的需要。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可以表现在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和培养平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城市暂住人口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现象之一,同时也对城市的各种管理尤其是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城市郊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管理的滞后,暂住人口的问题尤其明显,加强暂住人口的管理,促进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公安机关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是一个从过分注重秩序、效率到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社会。这一理念必然对公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公安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等新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契入点不断提高自身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