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就必须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韩强 《岭南学刊》2008,(4):24-27
以改进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来推进党内民主的实现,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党内选举制度的建立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形成对党内选举的正确认识,也要以科学原则指导党内选举制度的建设。要以干部选举为突破口,推动党内选举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秦馨 《传承》2009,(6):24-25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提高党内民主意识,建立健全党代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制度,完善党内权利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仅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着重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和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5.
《今日浙江》2009,(13):5-5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下午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要从更加坚强有力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任务切实落实好。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提高党内民主意识,建立健全党代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制度,完善党内权利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增进党内和谐,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党内活动机制;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这既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保证党内民主建设的实现需要制度来做保证,需要通过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来做保证。党的十七大要求"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这既是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何伟 《桂海论丛》2010,26(4):31-35
加强和改进党员主体保障机制建设,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内在动力。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建设是根本。必须着眼于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度、建立健全党内罢免撤换制度等重点内容,整体提升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机关动态》2008,(2):17-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实现党内民主是机关党的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机关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而党内民主的实现,具体体现为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体现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和实现,体现为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经了群众运动、不搞运动和公民政治参与三个历史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走势,从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到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从运动性的“大民主”走向建设性的有序参与,从突击式的民主“跃进”走向稳步推进的民主建设,从行政主体的“权力操控”走向官民互动的“民主恳谈”。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技术推力与精神动力的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克庸 《桂海论丛》2006,22(1):31-33
由“民主”规定“集中”的“多数原则”性质,以杜绝个人或少数人的集权专断;由“集中”将“民主”提升为权威力量并坚定地实行之,以排除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精神。要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不断推动这一制度的自我完善,就必须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精神,走出在“民主”和“集中”上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3.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谋划。协商民主的概念虽然提出于西方,但在涵义上与中国政治协商相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有着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世界经验的价值。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更大优势在协商而不在选举。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系统构造,其深刻性在于将协商民主从社会覆盖、工作向度、普遍要求和运作规范等方面得到提升.协商民主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窄渠道、小口径的实践形式,而成为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中具有全方位的制度系统和工作机制。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形式载体,其政治生活的覆盖面、民意吸纳的包容性、参与范围的广泛性,需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供给,需要形成规范运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国忠 《桂海论丛》2010,26(3):43-46
乡镇党委成员直接差额选举解决了权力与民主脱节和权力来源问题,体现了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原则,体现了党内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扩大群众基础,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转变了干部监督方式;实现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目前,乡镇党委成员直接差额选举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应注意处理好报名资格条件、民主推荐、党管干部原则、因乡镇制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开始,在实践中,不少人认为村民自治就只是搞民主选举,从而过分夸大村委会选举的民主成就,因此,有必要对农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制度进行理性评价。事实上,农村民主选举对村民、候选人、村庄以及国家治理既能产生正效能,也会产生负效能。客观认识其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真正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的救助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当前,导致我国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缺失及边缘化有经济、能力、心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为此,建全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弱势群体阶层组织化程度,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表达力,优化民主政治权利工作运作机制是实现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救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主文化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在当代中国乡村,民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三层结构模型:自身行为层、民主实践层、政府导向层。它们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使乡村民主文化发展举步维艰。通过民主实践层的制度安排,实现政府理念导向的真实传递,进而内化为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使民主政治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完整和谐的民主文化结构,以促进当代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导致前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的失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员意愿表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前苏共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在党员意愿表达方面经历了党员意愿受到尊重、备受压制和党员意愿无边界表达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应借鉴前苏共的经验教训,在党员意愿表达上要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不动摇,正确支持引导党员的意愿表达。  相似文献   

19.
吴大兵 《桂海论丛》2010,26(5):60-63
构建农村基层民主运行机制,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明确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客观对象和运行环境。基于主客观条件和环境背景分析,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应从着眼于提高民主意识,维护民主权利,激发参与热情,推进自我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畅通参与渠道和促进健康发展等方面着力构建。  相似文献   

20.
张科 《桂海论丛》2013,(3):80-84
渐进式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于渐进式民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奠定了渐进式民主发展的思想基础;江泽民在民主的制度与法制建设方面对于渐进式民主做出了重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理论更是开拓了渐进式民主发展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