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台湾地区警察教育有着鲜明的特色,两所警校培养目标明确,既重视多元化教育和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把通识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也强调校园伦理规范和学生精神、品德操守的培养训练;教学中突出警察教育实战化,广泛采用实景教学,建立有一支优秀教官队伍;实行警察特考制度,使警察招录与警察教育有效衔接;养成教育序列的学生实行全公费制。与台湾地区警察教育制度相比,内地警察院校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品德与专业素质并重;全力推进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警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双向交流"制度,壮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改革警察院校招录制度,实行警察招录与警察教育相衔接机制,确保警察院校毕业生就业畅通。  相似文献   

2.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通过调整招录对象、改革招录程序、调整培养费用承担者和培养侧重点,实现了入学与入警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公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公安大学生在校期间是警察意识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计划、按步骤的警察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警察意识强化,有利于合格警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应针对警察岗位职业要求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警察类高职院校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或理工技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目前,有关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研究甚少,从实际出发,研究适合我国警察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和警察类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提升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在招生就业方面可考虑实行定向招录、择优录取,同时深化改革合作办学模式,着力实现与行业深度合作。唯有如此。警察类高职院校才能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于群 《公安教育》2014,(5):71-75
正在世界各国中,无论是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警察体制,还是实行地方自治型的警察体制,或者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型的警察体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警察招录采用与其他政府公务人员或专业组织人员不同的招录制度,这是由于警察工作自身性质和警察组织的特点决定的。在我国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5.
2008年,我国公安院校启动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制订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以下简称《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传统警察培养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设计训练方法?这些都需要公安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澳大利亚警察培养一直针对职业岗位,以实战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警察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警务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影响安全与稳定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警务模式日新月异,警察院校人才培养及管理体制面临诸多挑战。要建设高水平警察院校,培养出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警务精英人才,首先应当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深化警察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更好地实现警察教育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曾伟 《公安教育》2012,(5):52-54
<正>为了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复合型政法人才,中央政法委等11部委联合于2008年6月下发了《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我国以往警察职业教育的格局,对现代警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过程和策略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韦益毅 《公安教育》2009,(12):59-62
2009年3月,孟建柱部长针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的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出,公安教育培训工作要以提高队伍战斗力为目标,牢牢把握世界警察教育发展潮流,要将公安实战与公安教育培训密切集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随着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正式运行,给公安院校教育训练工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李润晖 《公安研究》2011,(11):75-79
综观我国公安教育工作历史,我国的警察培养模式经历了从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到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双轨制"运行模式的变化。直至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全国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  相似文献   

10.
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改革后的招录培养办法,培养办法中体能不再作为一门课程讲授。运动情感体验在促进学员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以考代训的理念下顺应招录体制改革的潮流,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警察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既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警察院校的自身特色。加强警察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示范和熏陶作用,实现警察高等教育的目标,为公安队伍的现代化培养合格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安保卫人才。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现行警察招录程序、成绩组成及体能测评项目与标准进行全面地对比与分析,得出我国警察招录体能测评标准没有突出警察的职业特色、体能标准偏低的结论。建议在我国警察招录时,提高体能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高素质的警察队伍。日本警察以其亲和力、专业性与敬业精神著称于世。而日本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警察教育制度为培养高素质的警察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通过对日本现行新警招录及教育培训体制的介绍和特点分析,为我国的新警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韩春梅 《公安教育》2011,(10):74-77
<正>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警察教育培训,人力、财力投入充分。警察教育培训均由警察部门统一领导,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招录分配、日常管理、培训模式等方面,有严格和规范的制度,形成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的体系。一、澳大利亚警察教育和外警培训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当前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警察院校存在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公安警察院校全面进行层次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学校布局,着重发展高等专科和大学本料院校,大力压缩乃至逐步停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公安警察院校必须建立一支“双员型”的教师队伍,公安专业课教师既是教员又是侦察员,既能教书又能办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公安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警体教学。公安机关应把公安警察院校的发展问题作为战略重点来抓,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公安警察院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尚方剑 《公安教育》2014,(10):74-77
正美国是一个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警察机构复杂、警种繁多,警察隶属机关也各不相同。美国警察体制主要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个等级,各等级之间无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地方警察机构的权限由各地方政府决定,对地方长官负责,并不受联邦政府的领导,因此各地方警察局有直接领导、管理所辖区警察的职责和权力。各地方警察局根据实际需求,单独进行警察招录工作。虽然各地方警察局的警察招录工作开展形式略有不同、各具特色,但是警察招录工作组织和考核内容大体相同,因此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日本警察衔级管理制度的概要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日本警察衔阶等级、升职年限、工资待遇和达到(主要)衔阶最小年龄等的初步分析为基础,得到几点启发与思考:中国警察招录如果实行国家公务员和行政区划公务员(即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两条线运行机制,可能更利于地方优秀人才的选拔;报考警察的学历规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把警衔管理纳入警察素质能力养成的整体规划之中,使“行政管理积极服务于警察全面素质提高的思维”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公安警察院校正在对建立和实施适应新形势下师资管理的有效机制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在对公安警察院校师资管理现状调查和实际工作中,深切认识到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高素质的警察人才,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增强师资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及对教师切身利益的体现,影响越来越大。公安警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警察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公安警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警察人才的素质。而公安警察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对师资队伍的有效管理。客观上公安警察院校真正步入正轨的师资管…  相似文献   

19.
当前警察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自身发展尚不够全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战技能的传授,总是偏颇一方,这既不符合警察院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双轨制"发展模式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公安教育培养高级警务人才的最终目的。因而,在警察院校,通过改革对教师的选聘以及将现有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现有警察院校的法学教育没有能够得到应有重视,使得培养对象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治理念不能满足职业化警察的需要,影响了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将警察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充实到警察院校法学教育过程中,明确警察院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警察法律人才机制。在精选法学学科、增减课时时尊重法学课程的体系化,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适当调整开设的法学学科及其课时,改革警察院校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