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该文对北京外来人口的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外来人口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六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蔡杨蒙 《公安学刊》2002,(6):82-83,113
如何防控外来人口犯罪?这是老问题,也是新课题。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外来人口观入手,分析依靠外来人口共同防控外来人口犯罪的两个客观基础条件,提出了依靠外来人口共同防控外来人口犯罪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范华甫 《公安研究》2001,(10):36-39
城市外来人口已成了当前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试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阐述城市外来人口的概念、流动原因、对社会治安的影响、犯罪的原因、犯罪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的社会化与犯罪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流动人口犯罪率的逐年上升,外来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违法犯罪的主体。对广州外来人口犯罪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化程度偏低是目前引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建立服务型管理模式,加强社会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规范意识,是实现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犯罪是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而急剧增长的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犯罪的研究虽起点晚,但成果累累。表现在对城市犯罪状况研究方向,分析了90年代城市犯罪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城市犯罪随社会转型而增长,外来人口是城市犯罪的重要人口,青少年是城市犯罪的主要人员,财产是城市犯罪的主要目标,共同犯罪是城市犯罪的重要形式,暴力是城市犯罪的重要手段,认为城市犯罪的一般成因主要有:城市生活的差异性导致心理的不平衡,金钱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淡漠的市民关系为越轨行为提供条件;在城市犯罪的控制策略方向提出,应加强外来人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强化城市居民的被害意识,通过环境设计建设以提高社区威慑防范能力。目前我国在城市犯罪研究不存在一些问题,对犯罪成因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苍白,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实地研究手段少,研究不深入等。  相似文献   

6.
农民犯罪对城市治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而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基本上就是流动农民犯罪问题。同时,在我国城市中,农民犯罪最为突出的地域在城郊结合部地区。农民犯罪可按地域不同分为两大类型,即农村中的农民  相似文献   

7.
农民犯罪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农民犯罪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经济转型期间的一种必然的但却是暂时的现象.解决农民犯罪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南京鼓楼区外来人口犯罪表现出地域性特征明显、带有黑社会团伙性质的犯罪呈上升趋势、侵财类犯罪居首位 ,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等特点。其犯罪成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管理与防范薄弱、法制意识落后于物质需求、教育断层等方面。其治理策略应采取寓管理于服务 ,革除陈旧观念约束 ;加强外来人口住地管理 ,堵死可资违法犯罪的漏洞 ;建立协管组织 ,标本兼治齐抓共管 ;以点带面 ,分层次管理外来人口 ;发挥社区优势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疆恐怖主义犯罪在犯罪模式、犯罪手段、犯罪频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追溯其犯罪因由,主要有经济、国际政治、地缘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同步实施防控新疆恐怖主义犯罪策略。宏观层面: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加强民族团结,孤立少数分裂分子;微观层面:完善反恐法律法规、加强反恐情报与预警机制建设、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合理调配警力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0.
外来农民团伙性侵财犯罪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犯罪苗头,其区域性、流窜性、专业性、职业化的特征值得引起重视。目前此类犯罪大有重化、高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结合该类犯罪,联系近年来打掉的外来农民犯罪团伙,深入进行了剖析,从多个层面客观地审视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公安工作,力求为打击防范该类犯罪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伴随着城乡间、城市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目前城市外来人口的犯罪在我国各地的比例相当高。应注重对城市外来人口高发时区的研究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 ,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管理滞后 ,外来人口法制观念淡薄 ,文化素质低 ,城市治安防范机制不健全 ,是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 ,对城市外来人口除了实行长期的和突击性的管理之外 ,尤其要注意规范管理和长效管理 ,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完善外来人口管理工作还必须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走“科技强警”之路 ,并完善外来人口管理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与警力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动人口浪潮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生事物。同其他人群一样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存在两个方面的现实 :积极方面是主导的 ;其消极方面 ,尤其是流动人口犯罪不可忽视。流动人口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从国家统计局 2 0 0 2年 1 0月公布的数字看 ,从乡村流出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3%。流动人口犯罪给全国城市均增 1倍以上的犯罪量 ,使公安机关 ,特别是刑事警察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面对这样的现实 ,一方面应提高警察素质 ;另一方面 ,应增加警力 ,以减轻现有警力的工作压力 ,使警察自身的体力有可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是影响社会治安的老问题,也仍然是社会治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要转变观念,对外来人口实行“居民待遇”,依靠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携手共同对付犯罪特别是外来人口犯罪。同时,要依照“切实、深化、发展”三原则,构筑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治安防控工作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谓农民犯罪,简单地说,就是农民违反国家《刑法》,触犯国家刑律的行为。成都地处大西南腹地,四川盆地的西部,是四川省省会,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990万,农业人口670万,占总人口的67.8%。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从而导致外来人口的增加,但外来人口的过度流入,尤其是农民的过度流入,给成都这个本已不堪重负的都市愈加沉重的压力,社会问题增多,农民犯罪案件飙升。针对成都市6个城区与各郊区县(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农民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遏制农民犯罪的方略。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途径——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当前基本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以及城乡应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通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机制建设、重视弱势群体的救助及其犯罪矫正、完善城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等途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7.
苏南城市今后一段时期的犯罪将呈以下发展趋势:刑事案件在总体控制的前提下将再创新高;犯罪类型将以谋财为主,谋财方式进一步趋向多样化;犯罪手段将进一步趋向智能化、跳跃化、暴力化、有组织化;犯罪主体仍将以外来人口和本地无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将一步提高。控制苏南城市犯罪策略应确立以下思路:把犯罪控制纳入政府行为的重要方面;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公安工作社会化;构建灵敏高效的信息体系,提高校制犯罪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快速反应的防控体系,强化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乡镇外来人口犯罪属流窜犯罪,表现出随意性、较强的暴力性和凶残性,具有结伙性和连续性,手段日趋专业化,作案后在衣食住行上表现异常。农村派出所预防、打击外来人口犯罪的策略是:改革勤务制度,做好情报信息工作提高控制发现犯罪的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打破界限建设大刑侦格局,建立区域性治安联防卡口堵控外逃犯罪人员。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城市与北京市有共同的属性,比如:其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北京市城市化率也非常高,城市管理有其共性的一面;其二,新加坡人口为460余万、外来流动人口80余万,北京全市常住人口160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420万人,外来人口组成相差不大,其管理方式也有共同的要求;其三,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北京市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20.
魏猛 《公安学刊》2014,(1):72-76
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社会排斥理论来分析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指出了弱势群体犯罪不仅要从个体微观方面寻找原因,社会因素在当前弱势群体犯罪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从根本上化解弱势群体犯罪对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完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赋权的有效性;破除制度性排斥障碍,增强社会融入度;加强价值观培育,提高社会文化凝聚力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