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逻辑"是客体现实性批判逻辑与主体能动性彰显逻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共享观以"实践"为运思逻辑,这种"实践逻辑"在马克思共享观中呈现为三重进路:从资本批判到"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经济共有的实践逻辑进路;从政治批判到"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社会共治的实践逻辑进路;从劳动批判到"一切人的自由个性"是实现个体共进的实践逻辑进路。三重逻辑进路在实现客体现实性批判与主体能动性彰显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表达出共享发展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其思想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逻辑起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逻辑主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逻辑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是逻辑枢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逻辑核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逻辑展开,新时代强军思想是逻辑延伸,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逻辑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逻辑主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逻辑统领。  相似文献   

3.
调查经验呈现出"过日子"是江汉平原农民日常生活的关键词,展现了当地农民在以个体为本位的观念下是如何完成家庭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生活意义再生产的。在此基础上剖析农民以"过日子"为中心的生活逻辑得出:当前小农的生活逻辑是个体本位和实践理性的,以"过日子"为导向的小农自我生活及其附属的核心小家庭生活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和延续性,村庄生活系统是农民"过日子"的行为逻辑的叠加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价值逻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历史逻辑;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长期困扰社会学理论界的"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之间的"二元对立"的困境,吉登斯构建了以对传统的"二元论"社会学理论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以"结构二重性"与"实践"概念为逻辑起点与逻辑中介、以微观的个人行动框架与宏观的社会结构框架之间的互动为逻辑展开的、系统而具内在逻辑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整套理论以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这传统"二元"为两条主线,通过"实践"实现了对它们的架通。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第一套解决"二元对立"社会学理论困境的完整的理论,为开展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于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具有指向性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堪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种承前启后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一、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呼唤协商民主人类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可以遵循不同的逻辑。包括以契约和自由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市场逻辑",以及"科层官僚制"的"行政逻辑"。现代公共治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市场逻辑与行政逻辑均面临失灵的困境。治理运行的第三种逻辑"政策网络"开始兴起,它将社会运行看作是各种相互关联的平等主体,在资源依赖、权力分享基础上的互动结果,这种逻辑要求主体间的平等"协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公共治理日益面临复杂化局  相似文献   

7.
"四个全面"强大的动力机制推进其每一个"全面"的逻辑演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具有以"目标与举措"和"动力与保障"相结合的层次逻辑;以唯物辩证法为导向的科学思维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开放思维相结合的思维逻辑;以破解时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路向的价值旨归。其逻辑结构显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全面、系统、辩证、开放的哲学风格,其价值旨归预示着人民新期待的满足和社会新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和当前实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于对台工作中,提出"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等重要概念,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统一论述,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指出明确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统一论述,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各个方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回答。  相似文献   

11.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也是每个人的向往和社会的整体追求。在西方幸福研究中,大多以抽象人为假设前提,以假设的、片面的"人"为逻辑起点循证的幸福也必然是片面的幸福。以"现实的人"共同实现"美好生活"为幸福的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则正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道德性、主体性,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美好生活为幸福内容,以全体人民的共创、共享幸福为目标,来追求全面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以求真务实为内在精髓,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坐标,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逻辑构架,以科学发展为核心内容。这一创新体系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党的组织建设处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的关键位置,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子集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大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建传统与优势的继承发扬,是对党在新时代实现历史使命所面临问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应坚持以目标性、协同性、系统性、质量性与创新性为基本原则;在现实推进中以增强政治性为价值指向,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为首要任务,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要抓手,以完善配套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进而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胡芳 《青年论坛》2014,(1):61-67
马克思文化解放强调把人们的精神文化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思想实践维度的丰富性。该思想具有整体性逻辑:它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内容展开,以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揭示与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东方文化的认识转变为逻辑展现,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解放为实践手段,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化解放为应然归属。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又包含丰富的思想,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现实生存状态所生成的主观体验与幸福感受。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实践逻辑、以构建"幸福共同体"为价值指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即美好生活是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实现美好生活,科学而深邃的路径选择与路径擘画必不可少,其中,"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间路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检验路径。明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美好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宏观的结构视域下有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改革逻辑并行于行政审批的改革场域内。一套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顶层逻辑"改革,它以理念为导向、依托条线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推动审批内容的清理。另一套为"属地逻辑"改革,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导向下自发推动的,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在本行政层级内展开的审批机制重构。这两套逻辑以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改革路径嵌入庞大的行政体制内部,都试图以最小成本推动改革。聚焦于地方审改场域会发现,这两种逻辑至少在清理的审批内容、部门权力格局以及改革目标三个层面存在激烈的博弈。随着改革的推进,审改的双轨逻辑出现了从博弈走向交融的趋势,针对具体领域的顶层配套改革以及向地方政府赋权的政策试验,就是交融契机的具体路径。审改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套改革逻辑能否互补互构,为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理念与信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作了全面总结,为我们正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创造奇迹,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未来如何能继续创造奇迹。"十个坚持"是我们党历史智慧与力量的伟大结晶,全面掌握中国共产党"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使其在新征程上指引我们赢得更伟大的荣光。  相似文献   

20.
党的组织建设处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的关键位置,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子集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大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建传统与优势的继承发扬,是对党在新时代实现历史使命所面临问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应坚持以目标性、协同性、系统性、质量性与创新性为基本原则;在现实推进中以增强政治性为价值指向,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为首要任务,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要抓手,以完善配套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进而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