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君  曹锦清 《长白学刊》2013,(5):133-138
基于对皖南D村的驻村调研,以社会变迁为背景,从家本位思想、人生意义与代际责任失衡三个方面分析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发现: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从家本位思想到个体化的过程;当前农民的生活意义从一种可以“过日子”的逻辑转变为如何“过好日子”;他们不再守候着那一套传统归属伦理.而是追求每个家庭努力把日子过好。这是农民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和理性选择的结果。而观念的转变是国家宏观政策、村庄性质和现代性观念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先后出台过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作为仅次于党章的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专门性党内法规,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对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在诞生背景层面上,二者呈现出解放思想与从严治党的继承关系,而在文本内容层面上,则呈现出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发展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演变呈现出以制度建党推进思想建党、以依规治党推进依法治国的特点。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呈现出双重逻辑:一是为应对"四大考验"与防范"四大危险"而产生的基于回应现实的问题逻辑;二是为推进"伟大工程"与坚持"党的领导"而产生的基于长期执政的改革逻辑。  相似文献   

3.
扶贫车间女工的就近就地就业使她们拥有了兼顾雇佣生产劳动和家庭再生产劳动的机会,但两种劳动间仍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对陕西林县女工以及两家扶贫车间的调查显示,乡村女工普遍选择以“家庭本位”逻辑来应对双重劳动中的时间挤压问题,并由此具有高劳动弹性诉求。然而,并非所有扶贫车间都能够有效回应这一诉求。对一部分嵌入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扶贫车间而言,高劳动弹性更多是国家政策、企业责任与熟人乡土三重保护以及女工家本位逻辑倒逼的结果。弹性劳动管理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跷跷板效应”,使扶贫车间在作为政策载体的就业保护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间顾此失彼。未来,如何通过再生产支持体系的结构优化来缓和乡村女工双重劳动的时间冲突,已成为破解弹性劳动管理的“跷跷板”难题和强化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我国宋代小农家庭经济体综合型生产力的发展已趋成熟,家庭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日用必需品、婚丧礼祭、再生产过程和赋税完纳等方面,由原来经济体内的自给性消费转向市场购买,成为商品性消费。小农家庭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培育和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不可能培育出更高层次、更为发达的市场。这种商品内循环类型的农村市场,并不能诱发个体家庭经济突破自给性生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以"善治"为目标的现代国家治理,其理论根基是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动力概念",公民身份的理论意蕴体现在对个体与共同体、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照,因此能够作为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视角。在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与结构上遵循"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协同合作治理"逻辑;在治理机制与方式上遵循"公共理性、民主协商与法治化治理"逻辑;在治理效果与评估上遵循"实现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共享发展成果"逻辑。遵循以上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以公民本位的多中心治理为理路完善国家治理格局;以公民身份权利深化拓展为目标构筑国家治理体系;以决策中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依托优化国家治理机制;以推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导向改进国家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时展现出很宽的理论视野,突出表现为"四个向度"、"两个层面"。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人学观是马克思分析空问生产与再生产的四个向度;具体而言,资本逻辑是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反映了资本生产在空间上的布展,城市化的出现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产物,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主体向度。这"四个向度"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个层面":客体层面和主体层面。其中,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客体层面",而社会新人的"生成"和"显现"则是马克思分析"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主体层面"。"主一客体辩证法"在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体系中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二代"青年群体的思想意识已不同于传统农民,呈现出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职业观念变强,共同体意识式微;个体意识觉醒,焦虑和迷茫感蔓延等。"农二代"是在市场社会、流动社会和网络社会中成长和生活的一代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婚姻为本位的未婚同居发展趋势下,通过典型个案研究,从动态和建构维度考察相伴式同居作为一种亲密关系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变迁中的另类生活面貌和深层的结构性动因。一方面,相伴式同居是以个体为本位,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特征,而以相伴为轴心的情感归属和风险共担则是维系和构建相伴式同居的实践逻辑。另一方面,相伴式同居不仅彰显了青年为了满足个人诉求的能动性主体选择,同时暗含对福利制度缺失和市场经济下人际疏离的理性应对和妥协,折射出转型期中国青年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困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是包容农民、服务农民、为了农民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小农生产面临土地细碎化、农业老龄化、土地承包人与经营者分离、农业合作难、对接服务难等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并非一个纯市场的过程,而是要在保护小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们需要正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以使农业政策和国家惠农资源真正改善与改进小农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与效率。射阳县的"联耕联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保护小农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建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刘刚  李建华 《湖湘论坛》2019,32(2):125-132
城中村作为特定道德生活方式的空间场域,成为失地农民抑或是进城农民的暂时聚集地。在道德文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与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续交织在一起,城中村居民在道德适应中陷入生存、发展的道德困惑与精神囹圄。城中村道德适应面临着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呈现出从"信以为真"到"认以为真"的伦理叙事转向,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寻找他在性为建构逻辑、以保持流动性为现实境况、以朝向利他性为伦理指向的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百年演进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据,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等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从“社会本位”到“关照个人”、从“规训取向”到“关照解放”的演进逻辑;在理论基础上,呈现出从“依托理性主义”到“兼顾情感主义”的演进逻辑;在实践策略上,呈现出从“说教为主”到“重视交互”、从“观念”到“知、情、意、行等多种形态”、从“政治话语”到“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从“强调认识”到“重视行动”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2.
建设新农村 先建新金融——深化农村改革的举措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服务.正规的金融机构由于存有三个致命缺陷,无法直接服务小农;而村镇银行的价值取向,也决定其不可优先发展.农民主体的村社本位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才是开放和创新农村金融的基点.当然.开放和创新农村金融需要坚持六项原则,需要分层次、分阶段、配套展开,需要千千万万的专业协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空壳"合作社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甚至还可能侵农害农,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要对"空壳"合作社进行纠偏,关键是要让合作社回归农民合作的本质,应在合作社的成立上设立保护小农的内在机制,在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规范上设立保护小农权益的条款,同时引导相关的政策扶持转化为小农利益,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大户、企业或资本俘获。  相似文献   

14.
受现代农业自身的特点与实践中项目制运作逻辑及扶持政策奖补标准的影响,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呈现出"政府主导、资本主体"的特征。地方政府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应深化对农业多功能和小规模农业优势的认识,降低小农直接参与现代农业的门槛,完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发展机制,做好工商资本的合法权益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年轻人生育意愿越来越低,这将对我国人口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基于皖南Y村的田野调研,从农民家庭内部视角探讨农村新生代青年生育意愿的转变逻辑。研究发现,生育成本提高是农村新生代青年生育意愿转变的直接动力,而生育价值观和生育决策权的变化则是其生育意愿转变的深层动因。生育成本包括女性生育成本和家庭教养成本两个维度。现代社会生育成本提高引发年轻农民生育意愿转变的关键在于,生育价值观和生育决策权经历了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变迁。基于此,释放农民生育动力的关键在于通过相应政策支持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减轻家庭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6.
从养殖业例析农户型态演绎与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求索》2010,(7):76-78
中国上下五千年可谓一部以农民为主体演绎的小农史,认识和了解小农犹显重要和必要。继马克思的"剥削小农"、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黄宗智的"商品小农"、舒尔茨的"竞争小农"等这些构建在建国前的经典理论后,徐勇教授提出了"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本文拟以"社会化小农"理论为指导,以农户养鸡这一日常性、微观性行为作为切入口,对不同时期农户养鸡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了解不同时期农户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动机,并通过农户养鸡的选择变化来透析中国小农身份的演绎和小农经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消费过程实为一场游戏,而消费品则为游戏中的重要道具。突破消费研究中的个体需求论和结构决定论,以兼顾结构与能动的综观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与境况。就都市青年而言,汽车消费是他们破解时空紧张、构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消费空间、驾驭现代生活的"坐骑",都市青年通过汽车消费建立起积极有效的生活信念,发展出掌控生活的权能感。  相似文献   

18.
跳出小农经济 深化农业改革安徽大学副教授李修松小农经济又称“个体农民经济”,是指以单个农民为生产单位所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使用手工农具在小块土地上进行简单、分散的重复再生产,是这种经济形式的显著特点。小农经济无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小农经济产...  相似文献   

19.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为理论旨归。其哲学上的社会本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以社会本位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经济层面实行社会所有制;政治层面实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文化价值观层面实行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的如上三重基本属性不仅是哲学的理论预设,更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