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刘希平 《群众》2009,(4):54-5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公共性”问题在中国正在多维度的呈现和展开。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继续注重其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不断放大其公共产品属性和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公共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但影响着各国经济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而且随着互联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的产生,新词语的大量产生最能体现社会的热点和各种变化,因此在“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新词语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3.
男女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信息表明,性别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比较男女大学生互联网浏览信息偏好、网络服务、功能偏好发现,男生偏好“体育信息”、“军事信息”和“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女生偏好“休闲娱乐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男生的标识是网络游戏,女生则为聊天和购物。从网络心理情绪、社会信任和网络表达考量,互联网给男生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超过女生,网络对男生的影响更为深刻,男生网络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因此,试图利用互联网平台塑造真正平等的男女文化,隐藏着忽视“自然-社会-文化”背景的话语陷阱。  相似文献   

4.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数字技术作为最先进生产力要素和“数字劳动”普及为基本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然而,国内学界目前对这一重大趋势的思考和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性概念和理论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基于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劳动”两个核心概念的系统辨析,以平台厂商、平台用户、平台广告商三方构成的“平台资本主义”系统为例,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和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形式作出了探讨,并结论指出:这一新兴生产方式非但未能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因数字技术支配下的更隐蔽的剥削形式而进一步加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  相似文献   

5.
“平台”是数字政府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组织属性、技术效率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很少以微观行为视角探讨平台推动政府回应社会的深层机制,从而忽视了科层与平台互动共生的行为机制及其表现。基于科层与平台的互动逻辑构建了“流程式整合”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透析Y市“一接就办”平台实践经验,探究平台运作、科层组织行为与复杂社会治理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面对复杂社会诉求,平台通过工作流程的生产、运行、办结或重启的完整闭环“统合”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行为,驱动条块组织围绕诉求调整职责、展开协作,吸纳社会参与诉求反映和监督评价,由此调适政府组织间关系和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实现复杂社会的回应性治理。研究结论为分析科层与平台的互动共生提供了一个“流程式整合”理论模型,可为深化平台实践探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继东 《人民论坛》2023,(22):54-57
当前,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入发展,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经济相比,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化赋予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内涵,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重构传统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驱动产业效率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反垄断法和产业法是数字平台服务互操作性的两种实现路径。然而,现行反垄断制度在认定链接封禁行为的违法性上存在较大困难,只能作为事后的、个案性质的、补救性的规制手段;产业法虽然能实现直接的、事前的和普遍性的有效管制,却可能侵袭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扭曲数字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两种法律路径的互动合作是实现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目标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经济领域,应通过产业法在事前确立平台企业的平台设施开放义务,并限制开放的法律形式、实施对象和实施标准,防止实施范围扩大化。同时,健全反垄断法实施规则,积极引入必要设施理论,转变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提升反垄断法律体系对数字经济环境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从“互联网阶段”发展到“平台时代”,头部平台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滥用共同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时常发生,需要构建完善共同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对其进行规制。数字经济条件下,该制度的适用主要存在缺乏法律和理论供给、认定标准失灵、救济措施不充分等问题。在做好数字经济反垄断的宏观背景下,应从制度的调适、标准的优化、救济模式的扩充三个维度作出回应,以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3Q大战中双方利用“十万水军”攻击对方以引导网络舆情乃至公共舆论的行为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对公共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从国外一系列网络战之前各国对网络公共舆论的控制也可见端倪。而中国主要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控制,这对公共舆论的导向有着潜在的威胁,若不对互联网加以治理,不仅会威胁到国内互联网行业的...  相似文献   

10.
网格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应当被理性化、制度化。其制度性创新为:以数字网络为平台创新政务信息管理制度;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创新社区网格管理员人事管理制度;以社会调解为主导创新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制度;以分配正义为先导创新特定人群服务制度;以法治系统为载体创新法务网格工程制度;以社会安全为价值导向创新治安防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黎慈 《桂海论丛》2023,(1):71-77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飞跃,其宗旨在于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农村居民,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当前,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着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供给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体系转型相对艰难等现实困境,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益增加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加快推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共建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才能保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的跨界属性具有复杂的形成机理,是风险关联性、要素流动性、系统复杂性、区域关联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跨界公共危机属于典型的“棘手问题”,科层制模式对其治理存在失灵现象,而介于科层制和市场制之间的组织间网络模式成为与之相适应的理想选择。然而,组织间网络具有独特优势和可能缺陷并存的二重属性,中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冷静思考。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构建跨界公共危机治理组织间网络在科层制组织结构惯性影响、网络成员目标不一致、网络成员间协同、信息共享、社会主体能力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基于此,构建跨界公共危机治理组织间网络,应从风险认知、结构优化、过程控制、制度发展四个维度,采取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调适以应急管理部为核心的综合性体制、形成均衡的全过程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等系统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经意间,我们已经从现实社会步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法律却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管理法律的严重滞后,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直接导致了网络生活中网络信息泄露、网络谣言、垃圾短信、网络信息诈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不断曝光,演化成社会热议的公共事件,进而激发了社会各界不断高涨的立法呼声。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劳动分工中,数字劳动的总体性效用被分割成各种节点,数字劳动分工后的总体性是数字劳动者被分配为数字子劳动的聚合性。这种聚合所形塑的总体性算力,并非数字个体劳动的直接数字技能,而变成提升数字劳动生产率的数字社会进化力量。数字平台把之前分散的数据重组成具有整体性的体系,原本属于数字主体的数字劳动目的和“点击性”生成数据的数字子劳动,转变成数字平台中的数据流,进而变成数字技术合目的性的算法机制。因此,数字资本生产进程中数字劳动分工的连接关系最终异化成数字资本的操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孙峰 《理论月刊》2010,(2):21-24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商品化——资本商品化趋势产生的机理。揭露了掩盖在“商品化”现象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利用“商品化”手段强化资本主义支配无酬劳动的权力,揭示出“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其存在具有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双边公共平台是指连接生态系统中的至少双边群体,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效应提供互动机制以实现群体间相互满足的一种公共治理体系。其实质是开放互动的合作战略和平台型治理模式。双边平台的战略优势与优良属性,使得平台能够兼顾公平民主与经济效率、秩序与创新等公共价值,这些价值是由水平的创价模式与路径来实现的。理论演绎双边公共平台的价值及其创造模式,有助于认识双边平台引入到公共治理的必要性,推动公共平台战略和平台型治理。  相似文献   

17.
网络隐私权与人权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人权法哲学中的网络隐私权主要涉及网络隐私权的人权价值属性和基本人权地位两个问题,而人权的本原问题是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前提。人权的本原在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网络隐私权具有人权价值本性,其人权本原在于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网络隐私权的形成是隐私主体需求、网络技术力量和信息社会力量三者的有机统一。网络隐私权实质上是对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和治理。网络隐私权不仅是一项人权,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因为它在整个人权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功能具有母体性、渊源具有宪法性、对私法具有构建性。  相似文献   

18.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志愿活动被视为公民参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置身于数字时代被赋予"Y世代"称谓的青年善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社会公共参与。综合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在线采访了12位青年志愿者之后发现,青年能长期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由个人特点和家庭成长环境、自我实现价值观的构筑、对他人期待的反身性构建、志愿机构声誉和组织形式、积极互动的社会化影响、网络互融中的智慧连接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通常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的那段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