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绩合法性和民族主义合法性都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在于竞争性选举,中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协商。西方选举合法性立基于国家与社会分立、政府与精英对立之上,中国协商合法性立基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精英合作之上。西方选举合法性主要通过选举形成的社会力量制约国家力量,中国传统协商合法性主要通过"天命"制约皇权,要求皇权爱民护民。协商合法性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协商思维方式,即不重视程式性选举,而重视实质性的解民生之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协商合法性传统,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批判了其中的"天命"观念,摆脱了传统协商的居高临下姿态,建构了以群众路线、三三制、协商民主和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协商合法性新形态,使协商成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合法性之源。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合法性资源、绩效合法性资源、法理型合法性资源的开发,得到边区群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巩固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党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发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实践,对于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的合法性资源是指那些能提高民众对执政党认同的各种要素。合法性资源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的资源、政治层面的资源和经济层面的资源。建国60年来,随着执政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获得新的合法性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合法性资源的流失。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合法性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不断获得与流失的交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共产党一方面努力维护既有的合法性资源。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不断开发新的合法性资源。可以说建国60年来中国产党执政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自身合法性资源不断维护和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政治稳定的内涵包括政权稳固和政治合法性。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在国家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就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关键,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是政治合法性的标志,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目的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将有助于实现和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每一个政党执政都必须有其合法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最初执政合法性的来源,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和扩大执政合法性的途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必须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和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娟 《湖湘论坛》2004,17(2):20-22
执政必须有合法性,合法性取决于合法性资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架构了中国共产党合法性资源的新体系,是对执政合法性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7.
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想获取并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面对新的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密切关注对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整合各种政治资源,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8.
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想获取或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面对新的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密切关注对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整合各种政治资源,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获取就是执政合法性的建立过程,任何政党要想长久地保持执政地位,都必须不断积累执政合法性资源。从建国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执政合法性资源以意识形态为主导、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三个历史时期。新时期面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社会矛盾和党风建设的挑战,应当贯彻科学发展和民生绩效的执政理念,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群众基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累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资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黄培  李伟 《理论月刊》2006,(6):64-66
科学地把握执政合法性理论,理性的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政治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正视执政合法性危机,寻求执政合法化的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现代化三大主题即政治建国、经济转型和社会整合的满足来获得其执政的合法性。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强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提供了最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1,(3):82-82
孙肖远在《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党所秉承的执政逻辑、倡导的执政伦理以及对执政规律的遵循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决定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由革命逻辑向执政逻辑转换的过程中,通过增强执政合理性来提高执政有效性,使执政的价值追求与执政实践相耦合、执政理念的正当性与执政行为的正义性相统一、执政绩效的提高与执政的合规律性相一致,不断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而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在利用政治合法性资源过程中,意识形态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环顾全球,大多数政党执政以后在意识形态上普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执政合法性受到冲击,有的政党甚至丧失了执政地位。我们要摆脱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中解析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避开意识形态合法性陷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利益整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补充新的执政资源。利益整合是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加强利益整合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提升执政能力的时代必然。意识形态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民主范导整合是党利益整合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郭燕来 《前沿》2010,(11):4-7
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就是通过说服、公信、吸引和感染人民群众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长期执政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信息时代政治传播的感染力、政策和行为的公信力。党的软实力与合法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党的软实力构成要素与合法性的三种资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在本质上,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生成的过程就是党执政合法性不断获得的过程。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对待软实力产生的合法性效应,党的软实力太强或太弱都会对合法性带来挑战,保持软实力强弱之间合理的张力结构,才是获得合法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建设能力。这是实现国家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也是现代执政党的必备素质。群众路线蕴含的民意与民主等合法性资源使其具备重要的合法性价值,但这一价值发挥所需的实践条件决定了其限度。如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努力针对其边界科学有效地开发群众路线的合法性价值,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特别是合法性建设能力的重要考验,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真正使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法治建设的领导角色,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顺利实施的大势所需。  相似文献   

17.
法理合法性虽然是现代政治中执政党最强势的资源,但它在执政实践中已显露出局限。克服这些局限,需要从以法理合法性的一元为主走向绩效、法理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整合,这一趋势在当代合法性理论的发展中已然显现。我国的政治理论传统和当代政治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构建党的执政台法性基础必须以多种执政资源整合为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合法性意义就在于,它立足当代中国国情,把三种执政资源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合法性理论发展的新趋向,实现了当代中国执政合法性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问题,是关系执政党能否继续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源于军事合法性,领袖魅力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以及发展业绩合法性等若干方面.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是新时期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形式要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合法性是执政党具备执政资格和平稳执政的前提,而执政党要获得政治合法性必须同时具备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保证,同时,也使其具备了执政合法性的实质要作,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使党在新时期获得执政合法性有了可靠的形式保障。因此,新时期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必须严格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行为的法治化,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党法关系和党政关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执政合法性基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性因素;执政合法性具有科学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各国政党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挥道德优势在执政合法性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完善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