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权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受教育权与学习权的关系研究、学习权的内涵研究与学习权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其发展趋势体现在:研究领域从正规教育向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扩展、研究对象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扩充、研究视角与方法从单一到多元;我国学习权的研究期待多维视角与多元化方法下,在学习权的法律保障问题、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领域里的不同成人群体的学习权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社会权的价值属性及其利益指向性决定其与社会阶层具有某种关联性。已有学者在探究二者关系时侧重于社会权对社会阶层的作用,很少追问社会阶层对社会权的影响。本文认为,社会权与社会阶层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性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机制实现双向互动。为了能更深入的分析二者交互作用,首先对这种交互作用进行拆解,即将复杂的双向作用机制拆解为单向作用机制,分别分析社会权对社会阶层的作用机制及社会阶层对社会权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的社会权与阶层关系的分析,还原二者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雪莲  龚向和 《求索》2008,(11):123-125
通过司法方式保护社会权已经成为社会权保护的重要途径。对各国社会权司法实践的研究表明,对政府尊重、保护、实现社会权的义务的审查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各国司法机关的关注。其中不乏成功和有影响的案例,表明社会权司法保护的巨大潜力。同时,由于法律资源的缺乏和法官通常所持的保守立场,导致社会权司法审查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政府执行法院判决的程度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4.
周忠学 《前沿》2013,(5):44-46
凝聚与表征人类需求与希冀的人权从自由权发展到社会权,社会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的幸福水平,它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权的可诉性。社会权的可诉性要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实践是其根本维度,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不仅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方法产生的源泉,也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价值的源头。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蕴藏于、内含于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之中,探究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是社会权可诉性实践视域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学是国家学,政治学是权力学,政治学是政策学。基于政治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政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迪昕 《求索》2011,(10):166-168
在美国法域中,支撑役权作为一个重要制度,体现在它重视对土地所有者权利的保护,此外与不动产支撑利益有关问题亦是民法研究,尤其是在完善我国立法方面不容回避,倘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引发毗邻不动产所有人之间冲突,更会增添社会不和谐因素。尽管我国物权法出台并得以实施,但面对不完善之处仍存在之现状,笔者将以探讨美国法域上“支撑役权”制度为基石,在具体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借鉴,以期冀使支撑役权与我国立法体系相融合,使物权法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7.
征地拆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研究视角可以分为结构分析与互动分析两大类.绝大部分研究可以归人"结构视角",这类研究关注静态的制度性因素,其中既有根本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拆迁权问题,又有具体的程序性制度安排问题."互动视角"包括博弈论分析与社会行动分析,强调动态的互动过程对征地拆迁结果的影响."结构视角"与"互动视角"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对现实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愿意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却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捆绑,在既有的二元社会保障权基础之上,形成了"间架性社会保障权",在形成路径、表征和制度支持方面与二元社会保障权差异明显。从生存到精神再到社会认同等社会保障权方面,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并未得到他们积极回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和农村社会融合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9.
社会权主要是由国家积极义务来保障实现的权利。对社会权的保障在于保障个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过上健康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属于社会权的核心权利。我国宪法从不缺乏对社会权的保障,这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结果,且随着宪法的完善,我国社会权保障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宪法委托"或"制度保障"的特点。但宪法规范对社会权的供给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权利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参与观察、线上线下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仍集中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而非外在资源的直接赋予;互联网在建立社会化的传播网络和社会身份认同方面的增权效果比较显著;互联网可以增强"蚁族"的社会参与能力.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内容的泛仪式化和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匮乏,对"蚁族"的增权作用有限.因此,"蚁族"还需继续提高媒介素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将更有利于"蚁族"的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使得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更为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