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群体的环境关心水平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利用三期CGSS数据,探寻在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群体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替变化的。研究发现,青年环境关心的历时性变迁,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转轨、生态环境状况和政府环境治理等时代特征密切相关:1.经济收入对于青年环境关心的影响呈现倒“U”形曲线,出生于20世纪60—80年代的个体,收入对其环境关心水平的影响效应整体上在波动增强,对于“80后”的青年群体,收入的影响效应在持续减弱。2.政府环保工作评价对青年个体环境关心的影响效应则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而减弱。以上发现对于国内环境关心经验研究的整合与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学历青年的劳动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聚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比较学校教育和职场岗位之间的联结强度和匹配状态,探索促进青年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现实路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8)共计10期横截面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第一,中等教育类型中,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职场中的联结强度和收入回报均显著更高。第二,高等教育类型中,相比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的联结强度和收入回报均显著更低,并且高等职业教育发生教育失配的风险也相对更高。以上发现表明:普职分流之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存在明显分化,这对于未来提升青年就业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文章建议:普职分流需要以兴趣为驱动、减少群体差异、规避社会标签;注重通用技能、加强联结强度、减少教育失配;促进产教融合、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3.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上海女性群体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除了原有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之外,在社会分化流动中还出现一些新兴女性群体。这一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妇女工作产生影响。 一、新出现的女性群体 l、“青年白领” 这里主要是指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外资、合资企业或影视娱乐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工作,有着优厚收入的年轻女性。这一群体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很大可容性。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的自然是“青年白领”主体,也包括部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业余时间充电的年轻女性。从对500名妇女的问…  相似文献   

5.
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使大学生群体已经不再是社会精英群体,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力军。我国要建设成为法治社会,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现代法律意识。清华大学的“黑熊事件”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6.
陈宁 《青年论坛》2011,27(1):30-33
“90后”的成长与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共情操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调查有利于正确地认知这一群体。调查发现,“90后”情操呈现一种积极的正向发展态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体而言,女生情操发展优于男生;年级差异显著,且呈现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90后”越是快乐,情操发展越好;压力越大,其情操发展越差;人际关系越好,其情操水平越高。这些结论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英 《桂海论丛》2007,23(1):56-57
我国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结构基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内在机理;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直接“引擎”。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9.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2023,(3):25-31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中,有一对突出的、影响全局的矛盾,这便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两个分别日趋明朗且有固定化趋势的社会阶层:一个是“过高收入”者群体,一个是低收入者群体。“过高收入”者之中有合法的,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有非法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2600万左右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者以及2200万左右享受低保者是人们所说的“困难群体”。这两个阶层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断拉开了距离。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共…  相似文献   

12.
<正>【重要发现】青年群体普遍有信心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对社会公平度的感知是影响青年群体未来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披荆斩棘的职场生活"令不同年龄和职业的青年群体向往。在压力与收入的平衡中,不到一半的青年愿意从事"高强度高收入"的工作。社会阶层呈现代际传递的趋势,对父辈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其对自我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对子  相似文献   

13.
廉思 《时事报告》2010,(1):94-95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主要是一些毕业5年左右、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的青年.其中九成是“80后”。他们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教育培训、广告营销、  相似文献   

14.
既有关于住房与生育意愿的讨论较少关注住房产权社会规范与安全意义。本文使用七期合并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聚焦住房产权的安全规范机制,讨论住房对已婚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家庭住房数和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二是消除住房财富效应后,“有房住无房产”青年相对于社会租房群体生育意愿更强;三是住房产权通过抚养体验影响已婚已育青年的再生育意愿。本文为住房与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讨论补充了安全规范与抚养体验机制,为住房保障政策完善提供了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分层的结果看,当代青年企业家是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职业声望不断提升,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整体上属于社会中上层和社会上层,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CGSS2005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客观地位对于青年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明显弱于局部比较;而在局部比较中,与同龄人比较社会经济地位所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感最重要的因素;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上升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人群之间的横向相对剥夺和个人前后经济地位的纵向比较是形成青年人群不公平感较高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采用多元改革措施提升青年人群的经济收入分配公平化,避免群体间、群体内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18.
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如今已成为青年了解社会、认知世界的获取外部信息的媒介之一,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驾驭“微博”,运用“微博”平台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引导青年认知社会,使微博成为青年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优绩主义价值观将勤奋伦理与社会分配相对应,许诺了努力就有回报的美好愿景。但在现实情境中,可观可感的即时回报并非必然。由此,部分青年产生相对剥夺感,以话语实践对优绩主义勤奋伦理与勤奋规训展开反抗,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以自身话语重新阐释勤奋伦理。以“反内卷”为名,青年群体反抗绩效导向,呼吁意义与主体性的回归;反抗付出与回报失衡,呼吁带来适足收益的体面劳动。基于青年群体的上述诉求,社会多元主体应从立志教育、自我探索、理性归因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年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勤奋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80后”的认知中,存在着“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与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有着直接关系。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主要与“80后”的独生子女身份、改革开放以来种种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成人社会期待回报的心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准确认知和把握“80后”的特征和特质,成人社会必须加强对“80后”和新生事物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