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定量检测尿液中甲基苯丙胺、苯丙胺、吗啡、O6-单乙酰吗啡、氯胺酮、去甲氯胺酮等常见毒品及其代谢物方法,尿液经蛋白沉淀、过滤后,采用BEH HILLIC(2.1*100mm,1.7μm)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6种毒品及代谢物在5~500ng/mL浓度范围内均获得良好的线性(r2=0.998),回收率为91.04%~115.81%,定量检出限为0.1~1ng/mL。此外建立了同时检测尿液中40种常见药物的定性检测方法,定性检出限为1~10ng/mL。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尿液中毒品甲卡西酮的方法。尿样经碱化、乙醚萃取、浓缩后用GC-MS分析,对尿液中甲卡西酮的检出限为0.010μg/mL,线性范围为0.050μg/mL~2.0μ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回收率为84.7%~104.1%,且RSD均不超过12%。本方法适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对涉嫌吸毒人员尿液中的甲卡西酮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联用同时定性检测尿液中痕量毒品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方法.采用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技术对尿液中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进行了萃取,并采取气质联用法进行了定性测定.萃取条件为:样品溶液PH12,萃取剂为邻二甲苯,搅拌速度1000 r/min,30℃条件下萃取20min;此条件下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定性检出限(S/N=3)均可达2.0 ng/mL,浓度为2倍最低检出限时的空白添加尿样的阳性检出率为100%,保留时间的RSD为1.2%(n=10).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对吸毒人员的实验室认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枯草杆菌蛋白酶作为血液中氯胺酮的酶水解剂,通过优化实验条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比较获取最佳分离提取条件,提取率达97%。定量分析表明,当其浓度控制在0μg/mL~20μg/mL时,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Lamber-beer定律,相关系数96%。  相似文献   

5.
建立用硅藻土提取血、尿中马钱子碱——紫外三阶导数光谱测定的方法。取检血10mL,加05mL去离子水混合均匀,或检尿15mL(不必稀释),加入到装有23g硅藻土的层析柱中,用二氯甲烷洗脱,收集洗脱液,50℃水浴挥至尽干。用40mL01mol/LHCl溶解,测定所得溶液的三阶导数光谱。方法线性范围05~50μg/mL,提取率血为920%、尿为969%,变异系数24%,检出限血为0375、尿为061μg/mL,测量限血为125、尿为204μg/mL。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缴获冰毒中甲基苯丙胺的含量的方法,是以甲基苯丙胺的最大激发波长257nm,最大发射波长282nm为检测条件进行测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甲基苯丙胺浓度的检测范围是1.1~ 55.0 μ g/mL,线性方程为F=27.1031·C +5.8188,相关系数为0.9992,检出限为0.825μg/mL.方法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7.
检测原理与结果的判断本检测板利用免疫竞争法的原理,来检测尿液、血液等样本中的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取待测样品120μL加入加样孔中。5分钟内观察结果。当样本中不含有氯胺酮及其代谢物时,由于毛细管作用,胶体金-抗氯  相似文献   

8.
《警察技术》2008,(5):76-76
检测原理与结果的判断 本检测板利用免疫竞争法的原理,来检测尿液、血液等样本中的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取待测样品120μL加入加样孔中,5分钟内观察结果。当样本中不含有氯胺酮及其代谢物时,由于毛细管作用,胶体金-抗氯胺酮单克隆抗体结合物将沿硝酸纤维薄膜向上移动,与氯胺酮-BSA相结合,在检测线(T线)位置呈现一条紫红色的肉眼可见的条带,即为阴性结果;当样本中含有氯胺酮及其代谢物时,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将与硝酸纤维薄膜上的氯胺酮-BSA相互竞争与胶体金标记的抗氯胺酮单克隆抗体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9种氯胺酮中常见的掺杂物,并对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甲醇溶解及超声处理氯胺酮样本后,采用GC/MS法检测氯胺酮中的掺杂物,包括N-异丙基苄胺、烟酰胺、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布洛芬、扑热息痛、非那西汀、咖啡因、磺胺和普鲁卡因共9种,并对色谱柱、初始温度、升温程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使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 μm),采用起始温度140℃,保持3分钟,再以10℃/min速率升温至300℃,保持1min的条件进行检测。9种掺杂物与氯胺酮能够很好的分离,检测限达到5~50μg/m L,并应用该方法对1400份缴获氯胺酮样品进行了检测。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可满足对氯胺酮样品中掺杂物进行快速定性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开发了一种用于唾液中毒品检测的便携式4通道毒品快速检测分析仪,能够实现短时间内同时测定唾液中4种不同种类的毒品。对仪器进行了稳定性验证,并测试了唾液中的甲基苯丙胺、可卡因、氯胺酮和吗啡。结果表明,该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良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和可卡因的检测灵敏度可达5ng/mL,吗啡为10ng/mL,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1.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规律观的立论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其理论内涵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日益凸显;传统规律概念的界定,偏重事物的内部联系,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使之走向绝对和机械;由此产生了传统规律范畴的先验性、宿命性悖论,并且衍生出人类真理认识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公益权——兼论环境公益诉讼建立之实体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颜运秋 《桂海论丛》2006,22(3):86-88
由于环境法上之权利(权力)的性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澄清,环境法上的权利(权力)不明晰及其司法实现手段的不足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当明确环境公益权的概念,通过环境立法,合理地配置权力和权利,并由此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法权的可司法化。  相似文献   

16.
侵犯商业秘密罪罪过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刑法修订后,新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但是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争议较大,从而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正确认定和处理,妨碍了刑法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在比较分析各种学说后认为,无论是从法律逻辑,还是从过失犯罪罪行法定的角度,该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而不能包括过失。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诬告陷害罪的定罪常以考察被告发人行为定性为前提,但是诬告陷害罪的基础是告发人而非被告发人的行为,被告发人行为定性并非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只要告发人诬告行为至少侵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告发人明知其告发的内容存伪,但为使被告发人受到刑事追究仍进行告发,达到情节严重的,告发人即构成诬告陷害罪.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检察机关广为实践探索的刑事司法改革措施,但由于缺少法律依据,程序适用上的不协调问题比较严重。本文对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呈捕以及审判阶段如何适用刑事和解的程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完了如何防止刑事和解中滥用检察权的途径,以促进相关立法的完善以及刑事司法改革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王珂 《思想战线》2002,28(4):80-83
巴赫金文体进化观是在他受到政治独裁和文体独裁双重压迫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巴赫金表面上是重视传统、秩序和法则的文体学家 ,实质上是激进的文体改革者。他对复调、杂语的重视 ,是为了通过对文体的多元化的吁求来达到政治的多极化。借鉴巴赫金的文体理论 ,不但要弄清巴赫金文体理论生成的历史背景 ,还要正视中国的具体国情。  相似文献   

20.
宣告死亡制度的立法价值在于通过推定自然人已经死亡的结果,稳定因失踪人生死不明而引起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达到重点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本用于稳定失踪人民事关系,保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宣告死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可能为利害关系人带来新的权益损害,弱化法律实施效果。本文将以宣告死亡制度对被宣告死亡人配偶权益的影响为视角,探讨我国宣告死亡制度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