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实业救国攻读采矿谢树英,陕西人,1901年5月17日出生。早年受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工矿,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会会员百余人,由上海乘法国邮轮出发。谢树英认识了李景福及其南开中学同班同学周恩来。谢树英与周恩来、李景福常在一起聊天。同感一出国门,中华民族备受歧视欺侮,国际地位甚为低下,十分愤慨。周恩来忧国忧民,矢志变革中国现状,令谢树英敬佩。谈到各自的志愿,李福景有志于到英国学土木工程,谢树英志愿学采矿,二人都想实业救国。周恩来则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翌年,谢树英转学德国,入…  相似文献   

2.
浙江是周恩来的故乡,周恩来的根在绍兴。解放后,周恩来无时不为故乡的繁荣、昌盛而牵心,始终关心着故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他27次回到浙江,一赴新安江,两次作报告,三到都锦生,五上梅家坞,九临楼外楼……于是,江南的青山绿水间有了周恩来思乡怀亲,情系桑梓的佳话。  相似文献   

3.
庄新红 《春秋》2020,(2):32-36
张春秋,梅兰芳的入室弟子,因成功塑造“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大江南北。周恩来总理亲自推荐《红嫂》赴北戴河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观看了此剧,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张春秋等人,称赞“《红嫂》玲珑剔透”。  相似文献   

4.
1945年年初,周恩来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成为1945年8月蒋、毛重庆谈判的先声。谈判中,蒋介石和周恩来发生直接冲突。蒋严厉批周,周强硬反驳,愤而离开重庆,返回延安。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先生病逝的噩耗,使国人深为悲痛,人们怀念这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千古功臣”的历史老人。张学良先生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功臣”,第一,是1929年的东北易帜,张学良的这一决定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吞并东北的阴谋,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宣告了中国自清朝末年以来分裂、割据、混乱的结束,至少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乘坐美军飞机从延安赴重庆谈判,随身携带了一批刚闭幕的中共七大文献;张澜先生从南充赴重庆迎接前来谈判的中共代表团,向周恩来要了一本《七大文献》,并委托人带回了家乡。之后,这本七大文献"走"了"曲折坎坷"的路……  相似文献   

7.
方宁 《传承》2015,(2):18-19
纵观周恩来的立志经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信仰是他立志救国、奋发学习的内动力,勤奋学习是他寻找适合中国的救亡之路、实现远大志向的基础,而广泛交友、热爱集体是周恩来不断地自我完善远大志向、投身革命实践的重要保障。周恩来的立志经历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牢固树立了“为中华腾飞世界”、“为中华之崛起”的目标,因而发奋苦读,孜孜不倦,并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一九一○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同志随伯父到东北,先后在铁岭银冈书院和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读了很多象《革命军》、《警世钟》、《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和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及《苏报》一类的书报。民族危机,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政府腐败的现状,激发他树立了改革社会的志向。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们有的说为光宗耀祖,有的说为升官发财,有的说为知书达礼。当问到周恩来时,他慷慨作答:“为了中华之崛起!”由于周恩来的南方口音,校长没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坚定而平静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与众不同的回答,表明了周恩来同志从小就有非常明确而宏伟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九一八"10周年和11周年之际,周恩来两度为《新华日报》起草纪念社论,明确界定了"九一八"和东北抗战的历史地位,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和东北地区形势,指出东北抗战必须坚持和必然胜利,指示东北人民要坚持自力更生,战胜黎明前的黑暗。这两篇文章为指导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舒醒 《求索》2005,(11)
中国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东北部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一向被国共两党所重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即萌生争取东北的战略意识,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并经中共“七大”会议,正式确定了争取东北的方针,抗战结束则立即实施原定战略方针,调兵遣将赴东北。  相似文献   

11.
8月初,温家宝总理赴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温家宝指出,东北的振兴“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必要把振兴东北“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中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东三省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辽宁1988年以前一直是中国纳税最多的省,吉林是交粮最多的省,黑龙江是供应能源最多的省。但是,与东南部沿海地区相比,东北体制改革落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步伐慢和基础设施投入少,渐渐落…  相似文献   

12.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迅猛发展,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为此,党中央也开始筹划建国大计。九月间,周恩来初步拟定了一批参加新政协的爱国民主人士名单,并要求上海、香港等地的地下党组织,在秋冬时节将这批人安全护送到位于东北和华北两地的解放区内。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是负责接待民主人士的主要集合点。为此,周恩来曾电示东北局,要求给民主人士安排最好的旅馆,要召开欢迎宴会,要给他们买皮大衣、皮帽子、皮靴等生活用品,可谓关怀倍至。  相似文献   

13.
孟红 《传承》2010,(25):10-12
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堪称世界公认、令人敬重、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一代历史伟人。这四位伟人聚在一起,大概只有在开会时才能出现,而且通常是在大会堂里。而有一幅拍摄于1964年11月的经典摄影作品,表现的是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归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到机场去隆重迎接的重要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音乐话剧《周恩来与故乡》在周恩来的家乡淮安市公演以来引起了轰动效应,更激起了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的无限爱戴之情。整个剧情以"公"字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伟人周恩来一心为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利益的高尚品德和光辉的"公仆"形象,通过话剧形式再现在故乡人民面前,昭示着故乡人民不断向前进。淮安,是伟人周恩来的出生地。故乡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抱有鸿鹄之志的童年周恩来,这里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周恩来12岁那年离开故乡淮安市去东北铁岭求学,因学业和工作繁忙等缘故,数十  相似文献   

15.
史海一勺     
《乡音》2006,(6)
周恩来为杂技定名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杂技大奖的中国杂技团老演员金业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杂技团建团55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披露:“杂技”一词是周恩来总理所创。金业勤回忆说,1950年,应苏联邀请,中国政府将选派一个艺术团赴苏参加演出。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文化部从各地选拔了一批优秀杂耍艺人来到北京组建艺术  相似文献   

16.
李维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他与毛泽东同志同为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友。他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同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从1946年即开始协助周恩来从事统战工作,建国后为首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维汉同志长期从事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善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采纳,极大地丰富了…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08,(23):55-56
世纪回望1978:中国新的开始吴晓波2008.1.4市场经济体制在争论和反复中水到渠成陈锦华2008.1.8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言君2008.2.4从“倒爷”到华商谢良兵2008.2.7中共六大代表莫斯科赴会艰险之旅黄修荣黄黎2008.2.10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  相似文献   

18.
开阔视野     
《当代广西》2011,(14):59
他们的入党经历1920年底,觉悟社派周恩来、刘清扬等人赴法。1921年初,在巴黎里昂中法大学任教的张申府(张崧年)发展刘清扬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2月、3月间,张申府和刘清扬一起介绍周恩来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  相似文献   

19.
《理论月刊》2006,(11):F0003-F0003
高永久教授,男,1964年生于新疆奎屯;1985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5年至1996年受国家教委委派赴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大学进行普通学术访问,2002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进行高级学术访问;现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等。  相似文献   

20.
李强 《辽宁人大》2008,(5):29-29
3月28日,中国乒乓球队如期赴日参赛,并一举夺得4项冠军,大大震动了世界乒坛。在比赛期间,与世界体育界隔绝多年的中国运动员遵照毛泽东、周恩来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广泛开展“乒乓外交”。中国运动员的高超球艺和友好态度深深影响了各国运动员、日本各界人士和各国记者。其间,庄则栋等与美国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