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青年以其2008年在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道德的基本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青年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浅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修养与实践并重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鲜明特征。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互脱结、甚至背离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体系 ,作为评判社会个体道德水准的客观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准则 ,使人们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 ,为实现知行合一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创建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 ,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于辉 《人民论坛》2011,(8):58-59
网络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道德问题。网络社会产生的信任危机、网瘾等现象,都需要有相应的道德尺度与标准进行规范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规范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及网民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应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导作用。同时,要倡导科学上网,树立网络社会正确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5.
贺昌友 《湖湘论坛》2002,15(2):35-36
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不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道德的创新和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一、在立法上,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是法律价值的评判标准(一)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就一定存在道德,没有道德的人类群体在本质上只能是动物群体。道德是非制度化的,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逐渐形成的习惯,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机构…  相似文献   

6.
以先秦儒家“义利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商业经营思想,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现代商业伦理体系和矫正企业经营伦理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道德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会带动社会道德思想转变,同时企业道德思想取决于决策者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论荣辱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荣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 ,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 ,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对荣辱要做出正确的评判 ,必须从人的行为的善恶正邪出发 ,方能对其本性和根源进行透彻的理解。“荣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 ,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义制利、以公导私、先予后取的原则指导荣辱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额尔敦 《前沿》2005,(12):125-127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自发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从法律的角度看,一定道德是该阶级法律的渊源,法律是道德的表现形式。道德既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又是法治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新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配套,存在着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新的条件下是否仍须遵守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健全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吴晓兰 《前沿》2005,(7):54-55
以先秦儒家"义利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商业经营思想,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现代商业伦理体系和矫正企业经营伦理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道德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会带动社会道德思想转变,同时企业道德思想取决于决策者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1.
陈迎明 《求索》2007,(8):138-139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理性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利益意识、自主性以及理性化趋势增强,而且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具有公共性。但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足导致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社会普遍表现出一种以公德缺失为主、发展性的道德危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休谟的因果关系论和群体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长建  李国强 《前沿》2008,(10):82-85
群体犯罪在现象上是道德的堕落,在本质上则是正义规则的失灵。群体的道德素养和其表现出的道德素养是不一样的,后者围绕前者上下波动,波动的方向和幅度取决于正义规则对这个群体的习惯系统的调整能力^[1]。休谟的因果关系论表明烈体犯罪是“模仿犯罪”,“善恶”存在于群体之中,有效的正义规则能够抑制群体之“恶”,使群难的行为控制在道德庶线之内,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高于自身素养;失灵的正义规则却激发群体之“恶”。使群体的行为超越了道德底线,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低于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14.
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的竞争道德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于竞争具有经济合理性和相容性的特征 ,因此 ,它还需要国家法制的制约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谢芬芳 《传承》2014,(11):88-89
低碳方式的实质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时代的来临推动着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变革,内含众多的生态道德诉求,需要运用各种社会力量,提升生态道德素养,进一步促使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加强政府的环保职能,积极探索生态道德形成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育人的园地,教师是育人的园丁,高校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业务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个性、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丽姣  许佳  马云琳 《前沿》2014,(13):231-232
基于当代艺术品作为中国艺术品发展的一个新生的系统,理论家及批评家们想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来确定明确的标准尺度从而改善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而标准的价值评判标准尺度只会带给艺术作品极端或中庸的结果。笔者通过分析与研究中国艺术的发展史及历年评判标准,阐述了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意义,论证了价值评价标准与艺术的自由性是如何辩证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表现出某种畸形状态,其表现是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偏离性和异化性,从而导致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侵蚀。在两种道德意识形态相交锋与碰撞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及其道德人格的生成,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文化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从而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交往道德理论系统尚未建立,原有的道德律令在新的经济交往行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道德目光“无孔不入”的特性又“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交往行为及其结果进行道德评判。这样,观念的陈旧、标准的紊乱、结论的矛盾、思想的困惑就在所难免。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一方面政策鼓励人们“谋利”,另一方面舆论上又提倡大家“奉献”。表面上看,这确实是“矛盾”的,因而,既有人利用表面的“矛盾”不正当地“谋利”,也有人囿于传统的观念而不敢大胆地“谋”正当的“利”;既有人不知道在…  相似文献   

20.
浅论现代科技道德问题的起因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岭南学刊》2010,(1):15-17
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道德问题的凸显之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人类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的知识水平的不足,人文关怀的匮乏,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使得来自于自然、但又毕竟高于自然界所有生物的人类对自然的统治理念和方式产生误区。面对未来,人类需要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在尊重自然界的生成规律、保护人与自然协同演化的生存环境、懂得对自然界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的前提下确立对自然界的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