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且从属于哲学政治学范畴,从哲学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二者的平衡,达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自发或自觉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息的家园。关心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人类社会的真正和谐。任何为探索自然、呵护自然所做的努力,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之际,本刊特刊登两篇人物通讯:《想超越爱因斯坦的探索者》、《住“山洞”的老人和他的绿色梦》,文中记述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探索自然规律、身体力行呵护自然的事迹,以期和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4.
姚德俊 《传承》2009,(24):40-41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大连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实现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大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基本市情,研究大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促进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辉 《小康》2005,(4):14-16
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有个重要指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小康”概念主要从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进行阐述的。衡量是否小康,必须把“生态小康”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生态小康”的本质是绿色的、是清澈的、是洁净的、是安宁的、是健康的、是和谐的、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职业道德现.这一职业道德观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现;将保护自然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不良职业行为.坚持这一职业道德观,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倡导对自然的感恩美德,不仅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控制与掠夺行为的反思与节制,而且表现了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与自然协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借重“看得见的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天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这是因为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当灾难发生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坚强并且在灾难中前行,我们只有在灾难中学习,在灾难中总结才能在灾难过后获得更大进步。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特殊情况下一天的学习胜过你平时几年、几十年。”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重复、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在加深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中早已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质内容,在分析区域化发展问题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柴丽 《新东方》2009,(4):31-35
自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话题。但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已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不致造成更大的恶果,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正确理念,给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和谐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相似文献   

18.
生存文明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将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人类将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美学层面,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人类社会的生存文明应该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成、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互为目的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与中国传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致的。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巨著《易经》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往往偏重从本体论来看,这使环境伦理陷入困境。用和谐理念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超越二者的对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与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