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湖湘论坛》2006,19(2):60-61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2.
王艳萍 《前沿》2013,(2):142-14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的婚姻爱情故事,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采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叙述方式,重叠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通过聚光灯与反射镜来塑造人物,隐蔽作者型的叙事声音,恰当地选择小说书信化,这些都使小说在平凡事件叙述中展现不平凡的艺术特色.奥斯汀成功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小说带离传奇迈向独立,使《傲慢与偏见》成为文学史中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周星驰的电影新作《西游伏妖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将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等置换更具现代张力的性格特征,以再现和表现真实人性为核心理念,从而获得了低碳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李书安 《求索》2010,(5):216-218
从记言之《尚书》到纪传体《史记》,史传文学历经几百年变化,化蛹为蝶。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记言、叙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有意识地刻画人物,在写人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文中出现集中若干篇章专写某一人言行现象,已呈现出向人物传记过渡的趋势,几成人物传记的雏形,为后世纪传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正> 《汉武大帝》的导演和编剧声称,本剧以新古典主义浪漫、写实的手法,主要根据《史记》和《汉书》为蓝本,直接取材、改编正史,向观众全面展示汉朝初叶国家所面对的内外矛盾、主要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确实,《汉武大帝》中的大量史实和人物都有历史依据。但是,历史剧还是历史剧,它仍然不是"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可供我们今人进行借鉴和研究。即以"历史"演义模式而言,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范式。《三国演义》可谓正剧,《西游记》则为历史剧中的游戏文字。《水浒传》介于两者之间。《汉武大帝》的正史分量,也许超过了《三国演义》,但作为模式,并无根本区别。《三国演义》以元、明时代人的审美眼光和价值观,演义三国正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辨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辩证法。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曾经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一系列文学瑰宝贡献于中国文坛的周立波,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运用井发展了艺术辩证法。他把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处理得恰到好处,把正面描写与反面烘托、跌宕与扬厉、虚与实等有机地结合,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本文仅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浅谈一些有关辩证法在周立波小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施仲贞 《理论月刊》2007,(10):117-120
在《楚辞》研究方面,刘熙载改变过去那种传笺注疏的方式,注重从艺术角度对《楚辞》的手法、结构、意境和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6,(6)
正贺惠邦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界领军人物、毛体书法新流派倡立者,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令人瞩目。2013年底,他被中国艺术学会、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等单位先后评选为"2013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和"2013感动世界年度人物",入编《2013感动世界年度人物》和《2013感动中国艺术人物》两部文化巨献,并被聘任为《2013感动世界年度人物》一书的荣誉主编。贺惠邦先生是靠什么既感动中国又感  相似文献   

10.
话剧剧本的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标志的《雷雨》在舞台提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研究者对此关注甚少。《雷雨》的背景说明在以虚写意、虚实相生的同时,通过其蕴藏的强大的艺术张力有力地推动了前台戏剧的发展;人物说明则以其整体上的含蓄深远与细节上的真实生动相结合,为戏剧人物复杂性格作了准确定位,同时也给演员、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空间。《雷雨》的第二文本与第一文本达到了虚实相得相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姆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其代表作《白雪公主》中,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通过对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颠覆重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童话故事和童话式人物的个性观点。对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文字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拆解等,基于后现代解构主义视角对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火光 《前进论坛》2012,(1):61-62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云南省滇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滇剧《铁血流芳》在昆明、北京、天津等地连续演出。由于人物新、情节新、观念新,矛盾紧张激烈,剧情起伏跌宕,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极受欢迎。滇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收了云南民间多种艺术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和乡土特色,流行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相似文献   

13.
朱光宝 《求索》2005,(9):143-146
本文认为《史记》作为历史著作而具有重大文学价值的原因在于其价值取向的正义性、远大性和主题思想的崇高性、深刻性;还在于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内心的冲撞性;更在于司马迁写出了历史人物丰富的情感活动、隐秘的情绪心理世界以及其中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生活”。  相似文献   

14.
赖守忠 《前沿》2012,(20):138-139
霍桑的小说《红字》是一部经典心理剖析的小说.作品以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反映当时清教徒们复杂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具有神秘色彩.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红字》的解构主义分析,来了解小说里所影射的颠覆性意义和影响,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价值,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天行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展示了我国乡村教育和民办教师的现状。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植入了象征手法,起到了诗化小说的意境和语言的作用,有助于小说的主题提升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16.
正范敬伟简介1989年生于沧州,自幼随父亲(范建宇)学习绘画。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陈钰铭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沧海印社社员、水墨家园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现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陈钰铭导师人物创作高研班。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中国画观察》《鉴定与鉴赏》《山西日报》等书籍刊物。作为一位有学术追求的青年画家,范敬伟有良好的先天资质和灵敏的艺术感觉,以及颖于悟、勤于思、敏于行的艺术实践。其水墨人物生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吴昌云 《前沿》2007,(10):237-239
《雷雨》在刻画人物方面存在多重视角———矛盾视角、文化视角、个性视角、性别视角、朦胧视角、生命视角等,全文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情绪等方面来加以论证和分析,力争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曹禺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成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读完周力军的长篇小说新作《生死十七天》(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惊喜地发现这部作品与他的《铁血警魂》《黑色风暴》《欲罢不能》《卧底》等同类题材作品的风格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更加注重了对人性复杂隐秘一面的挖掘和展示。小说情节的演进和发展,不是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细节叙述和案件悬念的精心设置上,而是时时伴随着对人物灵魂深处矛盾复杂性的层层剥露;书中人物面对突发的绑架事件引发并愈演愈烈的人性冲突,成为贯穿作品始终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