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1954年宪法曾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5年和1978年宪法取消了这一内容。现行宪法恢复了这一内容,并将“法律上一律平等”改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行宪法的这一表述,明确表明我国在立法上并非是人人平等的。这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已经制定出来,在这个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平  相似文献   

2.
金子 《今日浙江》2006,(6):34-34
2006年,我国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必须明确,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完成了税费改革,不搞好相关的配套改革,取消农业税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是巩固不住的。”如果说取消农业税是减轻农业负担的救急之举,那么,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从2002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通过几年的…  相似文献   

3.
上一讲主要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历程。这一讲,我们继续梳理我国宪法所走过的历程。对1975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1978年宪法共4章60条,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中带有极"左"色彩的内容,如取消了"全面专政"的规定,比1975年宪法前进了一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全国人大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两次局部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质询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质询制度的基本情况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是一种质问,带有批评性质。质询制度的实质是委托人考核代理人,源于人大制度的基本法理和基本框架,具有满足知情权、敦促“一府两院”采取行动、对“一府两院”官员进行监督的作用。我国的质询制度发端于建国之初。1954年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问,受质问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同年,地方组织法作出相应规定。1975年宪法取消了质问。19…  相似文献   

5.
统一城乡税制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俊 《半月谈》2004,(4):68-70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今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应该看到,目前的税费改革仍然是在旧的城乡利益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抱守现行税制的陈旧“载体”,终将“载”不动、也“载”不好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农村税费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应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取消一切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税费,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  相似文献   

6.
赵铁 《桂海论丛》2004,20(4):82-84
按照“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面临的瓶颈及公共经济学有关政府效率及“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等理论,为赋税制度的公共选择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佐证和支撑。源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乡镇撤并,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本身,实现了多重效应的结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向深层次展开。  相似文献   

7.
路易 《人权》2005,(3):56-57,55
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人民参与司法、人民管理国家的特点,对于扩大司法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取消、从恢复重建到改革完善的几个发展阶段。1949年9月,当时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先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司法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  相似文献   

8.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宪法,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宪法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也是必要的。宪法修改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以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阿计 《公民导刊》2011,(6):40-41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随后,执政党进一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立法改革目标。 1993年3月,宪法修正案、在明确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同时,特别强调“国家加强经济立孽萝法”。这意味着,“为市场经济立法”的政治目标,进一步上升为宪法性任务。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下发了首个《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以宪法规范纪检部门的腐败惩治及预防手段,调整了反腐败有关部门的职能定位,纪检部门对构成犯罪的案件一律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并且不再负责案件的具体指挥协调工作。这意味着实施多年的“双规”制度或会被取消,将这一制度涵盖的内容整体囊括到法治制度当中,即党也要在国家法律范围内从事工作。  相似文献   

12.
视点     
《今日浙江》2015,(10):5-5
简政放权划出时间红线 国务院目前出台《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全面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公布清单,今年取消200项以上,要求在6月底前上报清单,12月底前完成取消任务;6月底前出台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见,年底前实现“一照一码”等。  相似文献   

13.
马利 《思想战线》2007,33(6):139-140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政党制度法律化也是现代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依法制国”、“依法执政”的方针确立之后,政党法制化问题受到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较多关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争鸣,对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裨益。一、关于党法制化的宪法考察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宪法基础,政党政治法律化首先体现在宪法之中。对于我国政党政治的宪法体现,何力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社自由的基本法则。2.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独特规定。3.维护社会主义和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14,(8):22-23
在我看来,法治中国的形状就是由“人大”的预算审议和对政府的审计问责,以及激活宪法和法律的司法审查这样一种“三审制”的设计而构成的。这是在现阶段、现行体制下就可以推动的改革。这个改革一旦推动,就可能导致治理方式有非常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农村税费改革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准确把握改革的相关政策,对改革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新宪法中规定的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对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批判继承。早在1954年我国的宪法中就曾有明确的规定,后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原则遭到批判和否定。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重申“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接着,1982年新《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这一规定,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来的“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提法,改为现在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前,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八二宪法”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的话,那么其中的“第九十一条”恐怕就是最难取得社会各方面一致认可的条款。从30年前这一条款的酝酿、形成到今天的宪法实践,对其的争论就一直未停止过,且这一条款还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提出修宪建议最多的条款——这一现象值得反思。特别是在今天纪念“八二宪法”颁布30周年的时候,更有必要结合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与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回顾这一条款的形成与内容,以期待中国未来的宪法建设之路走得更加理性、科学。  相似文献   

18.
盘点2004年的立法脉络,清晰可见的是一条“以人为本”的精神线索。曾经“弱势”、“渺小”的公民个体,开始受到空前的尊重和关怀。法律中的“人”字,正在日益放大。维护公民权利,倡导平等精神,创造自由社会……法律正在向世人展现温情的品质,在日益人性化的法律面前,中国人开始真切感受法律的精神魅力。拓展宪法的权利疆域 2004年最重大的立法举措,莫过于该年3月对现行宪法的第4次修订。宪法首次明确宣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则成为此次修宪最璀璨的亮点之一。这一神圣的权利宣言只有寥寥九个字,却浓缩了数  相似文献   

19.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宪法”到“七八宪法”:有宪法无权威□从“八二宪法”到“九九修宪”:宪法权威的逐步确立□九九修宪:法治条件下的宪法权威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权威,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概括,实际上它有纷繁复杂的表现。神的权威、组织的权威、规则和人的权威等只是这一抽象概括的具体形式。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范畴中,则主要表现为从习惯权威到宪法权威的历史过程。而宪法权威之形成则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为避免社会成员问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