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4月1日,"反殖民与台湾光复——日据时期台湾历史图文巡回展"第31站在苗栗县铜锣乡中兴小学开幕,铜锣中平村民众以及中兴小学师生等逾百人参加。本次展览展出珍贵图文史料150帧以上,具体呈现1895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间,台湾民众在各个时期的反抗行动与牺牲,尤其突出展示了苗栗铜锣地区抗日先辈丘逢甲、吴汤兴、邱国霖等人,以及罗福星事件的光荣历史。台湾辜金良基金会董事长、策展人蓝博洲表示,日  相似文献   

2.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下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出现了闽南语的生存危机 ,台湾一批有识之士起而呼吁振兴本土语言 ;针对文艺脱离民众的状况 ,新文学运动内部也开始探索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一些人主张用闽南语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闽南话在台又称台语 ,故此一运动通称台湾话文运动。从本质上看 ,该运动是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长达51年的“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脱胎于日本明治维新所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模式,却又明显有别于日本本土教育的殖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初具规模.本文试图探寻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殖民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台湾高等教育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而对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特点、绩效及其在整个殖民教育与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尽可能客观、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安东 《台声》2014,(8):81-82
今年7月,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台籍知识分子在岛内建立的第一个合法政党——民众党创立87周年。尽管台湾民众党自1927年7月10日结党,至1931年2月18日被日本殖民当局强行取缔,仅仅存在了3年7个月。但谈及上世纪20年代起,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内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非武装抗争,掀起台湾同胞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却不能不谈及台湾民众党。  相似文献   

6.
由于日本作为台湾殖民宗主国的历史渊源关系 ,日本学术界对台湾有着天然的关注。战后对殖民地时期台湾历史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活跃 ,成立了各类研究团体 ,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史料 ,为不同国家、地区学者的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矢内原忠雄的殖民地教育论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实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特别指出日本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天皇制国体观念的内在联系,并列举大量事实材料说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同化主义教育方针与差别教育的对立.通过殖民地教育的历史证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内在关系,以警惕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台湾的日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殖民统治者利用语言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文化殖民过程。实际上,由于汉字文化圈的特殊性,在日据台湾早期的日语教育中,存在着以“同文”为前提的日语教学法。在充分考察这一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教育汉文体”的概念有助于从日据台湾的日语教育有关汉文的实践和争议中,探讨“同文”渗透“明治国体”、构成混合主义殖民策略,最终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扩张提供认识论基础和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 ,不同阶层的台湾民众因经济地位、知识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派别 ,从而在民族运动中发展出路线之争。本文即以台湾民众党为例 ,从林献堂、蒋渭水的比较研究的角度 ,探讨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两条路线的矛盾和斗争 ,并力图借此揭示台湾民族运动曲折历程之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19)
<正>9月13日至9月20日,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吉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热情邀请,前赴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珲春市等地考察抗日史迹。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成员皆为台湾知名抗日烈士林幼春、丘逢甲、罗福星等烈士的后代,他们有些人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仍旧精神矍铄、步伐稳健,并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台湾发扬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志士爱国爱乡的传统,继承先人不屈不挠的反压迫与反殖民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13.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台湾岛内日本人的工商业活动构成了殖民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我们忽视。日本占据台湾后,大量日本工商业者,上至御用商人,下至小商人随即来到台湾寻求经济利益。一方面,殖民当局赋予他们特权和便利,使得他们能迅速占有和攫取台湾重要的资源——黄金和樟脑;另一方面,和垄断资本不同,他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地受到殖民当局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薛洋 《两岸关系》2007,(1):43-45
公学校历史科的设立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让与”日本。日本窃据台湾后,面对岛内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日本驻台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亲日新一代的急迫性,而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故日本总督府于1898年在台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学童接受初等教育,同时设立“小学校”接收在台的日本学童。“公学校”的课程是专门针对台湾人设计的,和“小学校”以及所谓“内地”(指日本)的学校都有所不同。历史科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科目之一,却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公学校”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一批台湾同胞在大陆组织抗日团体、从事抗日活动,他们一方面积极支持祖国的反帝爱国斗争,另一方面又与岛内的反殖民斗争相呼应,声援台湾人民的民族运动。同时,更针对台湾的前途命运提出了"要独立,也要回归祖国"的主张。这里的"独立"是针对宗主国日本的"独立",他们的最终诉求是要返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因此,日据时期台湾人的所谓"台独运动"与爱国爱台其实毫不矛盾,"台独"史观论者想在这里寻找其历史的依据,恐怕是件徒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正>内容简介: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台湾被日本窃据。从这时起,台湾同胞就展开了抵抗运动。本书对台湾同胞抗日运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共有七章,内容包括台湾官民反割台的斗争、台湾总督府的殖民征服政策、以汉人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活动、台湾少数民族的武装抗日事件、台湾社会团体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台湾民众在祖国大陆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14)
<正>摘编自6月25日台湾《联合报》台湾以"反黑箱"为名的反2014课纲运动,最近沸沸扬扬,但它其实却在强制清洗下一代民众的记忆,让他们忘却自己的历史及现状之由来。事实上,这场运动的主角,其实是对人生与世界仍十分懵然的青涩高中生,他们才开始接受教育,要如何承担一场以国家认同、历史脉络为核心的论证?由此可见,为政治目的而在幕后遂行操弄者,更显得用心可鄙。只要回归历史,即可明白台湾2014课纲顶多只能说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出现了新兴的医师阶层,很多医师参与文化活动,并有关于病理症状与医疗想象的书写.这些隐喻书写透露出在殖民现代化过程中,台湾医师对疾病医疗的态度,以及对医疗现代化、传统中医乃至公共卫生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台湾新文学由于诞生于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烈的反抗的政治主题。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日据时期众多台湾作家,虽无暇细致刻划民众日常生活,却持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和观点,即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表现民众的苦难岁月,以文学为武器,唤醒人民与殖民统治者浴血奋战。1949年后,台湾文坛格局更动,国民党当局出于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反共文艺政策,而在民间,则滋生和发展着反制的力量。因此,80年代以前的台湾政治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当局只允许一种观点——反共和吹捧当局——的政治“文学”的“合法”存在,但这种“文学”却因其虚假的内容和概念化的表现等致命弱点而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