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技术推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使其成为当下爱国主义表达新阵地。爱国粉丝基于社交网络形成了新的关系社群,与国家、民族等话题的勾连,使得爱国粉丝社群的社交实践在现实舆论战中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其成员组成及行为特征、思想特征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社交化趋向,社会实践形成了社群内部、社群与外部世界的集体协同。对爱国粉丝社群的群体演变、群体特征及其集体协同的研究对于当下网络舆论生态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行为的扩展,网络社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空间,而在网络社区进行的社交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新型交往方式,新型的交往方式呈现出新的社交特征,年轻群体无疑是网络社区社交的主体与中坚。从积极的方面说,网络社区社交具有交往的平等性、表达的自由性、展示的独特性、信息的共享性、工具的智能性等新特征。从社会风险方面说,这种社交也存在信息选择失向、现实交流失语、社交语言失范和理想道德失落等风险。由此社交产生的社会风险必须加以防范,需在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依法管理网络社区;完善网络道德体系,增强网民文明自律;构建网络监管体系,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几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过度连接引发社交倦怠、隐私泄露、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等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因为生活深度媒介化以及对数字职场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先行反思而成为网络失联的主要践行者,然而目前网络失联研究多遵循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管理研究以及数字文化范式,忽视了青年个体的情境化协商与边界游移工作,未能揭示作为一种过程的网络失联的复杂特征。因此,本研究聚焦青年群体的实践,探究青年网络失联者的动机、策略以及过程特征。研究发现,青年主要出于挽回时间、管理自我呈现以及控制公私边界的动机而失联。青年群体网络失联的过程具有情境化、协商式和仪式化三种缠绕性特征。深入剖析当前青年网民的网络失联行为,强调体现青年能动性的网络失联实践,对提升网民数字幸福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Web2.0是网络交互时代,社交网络成为公众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但鉴于网络的虚拟性,社交网络信任机制始终未能完全构建,其中存在的网络暴力、网络欺诈行为更是让社会公众对网络失去信任。应以公众道德奠定社交网络信任基石,以安全技术支撑社交网络信任构架,以健全法律净化社交网络信任环境。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结构化的贫富差距和断裂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导致阶层化的剥夺感、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结、对方化的不信任情绪在底层社会广泛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现实社会心态失衡使得道德化政治抗争、网络舆论审判、网络侠客情结、网络恶搞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作为非传统安全的网络舆论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改进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方法,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是当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威胁也随之凸显。脸书"泄密门"等事件已显现出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交平台风险的新向度,加强网络社交平台风险治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网络社交平台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机构设置及其治理实践,发现各国均注重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立法,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网络社交平台监管,同时也引导网络社交平台自治、鼓励多主体共同监管。目前,我国网络社交平台的法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多主体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存在较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风险问题。可能的应对策略包括:进一步完善网络社交平台监管法律体系,推进技术手段的深入运用,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多主体参与,注重培养网络社交平台自治和用户自律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拼团为代表的社交化消费,通过邀请好友助力或共同购买商品,形成用户激增和订单迸发的裂变效应之势。消费社交化充满了娱乐意蕴,消费与社交同步,营销与娱乐同行,而消费社交化的背后,被动社交、"人情债"也让人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社交成为当今的一种主要社交方式,贴吧、论坛、人人网等网络社交方式也大量涌现,普及程度不断增强。这些网络的用户中,混杂着计算机犯罪分子。他们在网络社交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与证据。在情报主导警务的今天,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情报,广泛关联相关信息,对犯罪的侦查与预防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泛社交"指人们广泛且无时无处不在的基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社会交往活动。由于媒介文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在该文化中偏重使用某种或某些媒介的人的比例,因而"泛社交"在改变媒介生态的同时,也正重塑当代的媒介文化形态。网络流行语言孕育了高低兼容的媒介文化语境。语境指人们交往过程中说话者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社交媒介的出现,使以往借助大众媒介实现社会交往的方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夏守智 《青年探索》2017,(6):100-110
本研究旨在了解社交媒体使用与台湾青年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之间有无显著联系。在此目的下,有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第一,社交媒体使用会否提升台湾青年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的意愿?第二,社交媒体使用是否会提升台湾青年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第三,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是否会带来更加积极主动的线上和线下政治参与意愿?利用在线问卷网站针对台湾地区20~35岁青年群体发放并回收223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下结论:首先,青年族群使用社交媒体的政治性目的越强,越热衷于参加线上或线下政治活动。而社交媒体使用环境越宽松,青年群体参与线下政治活动的意愿越低。其次,青年族群使用社交媒体的政治性目的越强,其内在政治效能感也就越强。最后,青年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其线上政治参与意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归纳而言,影响台湾青年群体内在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还是其自身对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即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性目的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原子化社会到来以及网络时代产生的人际关系疏离,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等社会关系也在日渐弱化。当代青年的社会交往需求表现为:一是社交微需求与人际低欲望;二是喜欢边界感,拒绝社交黏稠。社交需求改变的动因既有网络社群对熟人社会的挤压与生活日常的重组,也有人际关系酬赏的替代性改变,还有个体社交微需求的现代性嬗变。互联网社会下网络社交发挥了替代性功能,然而网络社交的弱连结无法替代现实面对面的强连结。同时,清晰的边界是现代性人际交往的体面与礼貌。  相似文献   

13.
在规模日益扩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中,出于印象管理、互动认同、内心满足的考虑,"打卡"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分享与展示平台。"打卡"的流行表现出刺激性、强制性、仪式性、展示性、培养性等特征。"打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知识焦虑,但对于"作秀式打卡""沉迷式打卡""随波逐流式打卡"的行为应予以高度警惕,引导人们理性看待"打卡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趋向显现出话语空间扁平化、表达语言戏虐化、传播信息碎片化、对传统价值解构化等诸多传播特征和传播趋向,该群体对新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并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更深深地影响着高校传播生态的走向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的网络社交,在社交环境层面,经历了现实到虚拟、匿名到实名、虚拟到真实的情景变革;在社交身份层面,实现了真实到隐匿、个体到圈层的延展性变化;在表达形式层面,文字、自我多元化和个性化表达多层凸显;在社交关系层面,陌生人和熟人社交形成不同时期的特定选择,并诞生了新陌生人社交的新态势;在心理状态层面,开放性与群体性孤独的共存悖论难以短时间突破。当代青年网络社交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七天传播定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需要注重从短期的总体信息调控走向长期的社会心态调适,追求舆论引导的科学化、规律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15年热播的宫廷权谋剧,《琅琊榜》反映了中国大众文化中重要的性别机制。主人公梅长苏通过拒绝女性的情感和力量,来宣称自己的男子气概,并建立了以禁欲为特征的男性同盟。在梅长苏、靖王、霓凰所组成的情欲三角中,霓凰与梅长苏的异性恋情感是巩固梅长苏和靖王之间同性社交关系的工具。这种同性社交关系所体现的情感联系,可以视为男性同性社交欲望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性化的含义,对女性观众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对兄弟暧昧情谊的观看,既帮助女性在幻想的层面上获得了欲望男性的权力,也保证了同性社交关系与同性恋之间的严格界限。  相似文献   

18.
网络爱国主义是新媒体视域下爱国主义在网络中的表现,以青年群体为代表,具有多样化和泛娱乐化、民间化和有组织化、感性化和弱对抗化等新特征。对此,我们在辩证看待的同时,应着力引导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由群体自发向个体自觉转变、由情感向信念转变,通过线上爱国和线下爱国相结合,使理性爱国精神迸发出更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类新兴网络社交媒体代替纸媒逐渐成为主流社交形式,如微博、微信等微空间近年来日益成为最热门的网媒客户端,此类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样本开展调研,旨在了解智能手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状况。通过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已完全普及,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占用时间较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用途是获取资讯、社交和娱乐,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比例较低。智能手机的使用方便了学生交流和获取资讯,但是对手机的依赖现象较为严重,这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此,应加强正面引导,积极利用智能手机所建立的社交网络深入学生日常警务化管理,并积极打造移动学习平台,丰富警营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