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怀超 《传承》2013,(1):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三是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毛泽东时代,形成于1978年开始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于江泽民时期和胡锦涛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会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道路有以下七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四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五是实现共同富裕;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七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篇放:一是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为实破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二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三是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标志,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鲜明主题,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内容,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都先后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3.
刘建新 《湖湘论坛》2009,22(6):3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历了三次危机才逐步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逐步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推进于胡锦涛。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面对繁重的豌代化建设任务和艰巨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中国共产党人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秦正为 《长白学刊》2010,(3):119-123
19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其意义和启示在于: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现代化的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一切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总体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其国际环境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其世界历史性特征体现为三个“致力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在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在国际合作应对世界性难题中“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向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的诸多核心价值所构成的价值系统,该概念包含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体系性的——价值等逻辑层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霸权主义盛行的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既走向世界、同时又自主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有效防止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化和保持执政地位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系统的民主。应从“构建服务型政府”、“重塑公务员角色”和“推进公民参与”等三个方面着手发展社会主义行政系统的民主。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曾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当时主要搞清楚“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今老话新提,深化认识,目的是要搞清楚“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论证了邓小平适应和平发展时代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拓展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是提纲挈领、贯穿始终、言简意赅的基本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采根本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实现时代转折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社会主义观”批评的批评黄建权邢贲思同志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文中(《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邢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批评,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张效堂 《前进》2008,(2):46-47
党的十七大在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上,给出了新的最完整、最科学的表述。具体表现为“四个第一次”。一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推动了四次大的社会主义观念革命:第一次观念革命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从"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转换;第二次观念革命了突破"姓资姓社"的迷障,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观念革命突破了"公有私有"不相容的思维定势,实现了从传统公有制体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开创性转变;第四次观念革命将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制约,不断推动实现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到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性跨越。这四次大的观念革命,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深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打破禁锢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武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李福军 《前沿》2012,(4):21-23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全党奉献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初级阶段论两大珍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全党奉献了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这两大珍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为全党奉献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这两大珍宝。这六大珍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融入全球化之中,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来讲是一柄“双刃剑”,对社会主义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有三点:一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二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有四点:一是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和平演变”阴谋得逞;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无硝烟战争”;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其经济主权是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四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方面,思想建设方面带来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7.
苏晓云 《政策》2008,(4):4-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改革开放从开始之日起,就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宋玉军 《中国发展》2010,10(2):40-44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中国房地产业正逐渐显露出“透支式”特征;这种“透支式”发展模式会产生诸多危害。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大房地产业调控力度,不仅不会产生“雪崩效应”,反而会促使房地产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小议“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理人近期来,有的报刊文章一再出现“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提法。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划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和“新社会主义观”;我们觉得不甚妥当,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个含义模糊的不准确的概念。随意使用这个概念,不...  相似文献   

20.
王学成 《湖湘论坛》2001,14(2):14-15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依靠中华民族几万万同胞,“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千百万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历史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实现了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世界所公认,甚至包括中国人民的敌人也不得不认可的历史事实。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 20世纪后 20年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团结依靠 12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