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沉思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所说和所做的事情中,绝大部分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他由此得出结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应不忘记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在做无用功了?”  相似文献   

2.
《沉思录》,是1800多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下的被称为"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是"身体"与"灵魂"对白的记录。面对浮躁、奢侈、贪婪、痛苦、急功近利等等人生的羁绊,你将如何前行?学会沉思,学会让"身体"与"灵魂"对话,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用以"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战胜自身、超越自身的"幸福的秘诀"。  相似文献   

3.
新书信息     
《小康》2020,(3)
正《马可瓦尔多》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定价:48.00元译林出版社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俞军产品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 《观察与思考》2009,(16):42-43
早在七百年前,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便在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把杭州誉为“天堂之城”,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宏大壮丽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初识马可,是在省川剧学校许明耻老师家,那时的马可与后来的舞台形象判若两人:他坐得很规矩,穿着短裤,两腿并着,手放在腿上,腿上金黄色的汗毛有层蒙蒙的光泽.他不善言词,性格内向,深陷的蓝眼珠常常呆滞不动.  相似文献   

6.
他们先于马可·波罗来华2006年6月,我们访问波兰,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研究波兰中国古代交往史的知名学者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先生。他说,不久前在研究比马可·波罗更早到达中国的波兰人本尼迪克特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发现了本尼迪克特撰写的《鞑靼史》。这本书是前所不知的,过去只知道他访问中国后写过一篇约3000字的访问记。  相似文献   

7.
施洋 《今日广西》2007,(5):45-45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各树一帜,经典菜肴层出不穷。不少美食更是漂洋过海,受到异国人的借鉴和改造,闯出了自己的名堂。 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仰慕东方古国的文化,一路跋涉来到中国,—住就是17年。在此期间,他游学中国各地,返意后不但积极传播中华文明,而目许多和他相关的美食故事也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8.
哲学思维与东西方科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雪是自马可·波罗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长期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功勋卓著。然而,由他的研究导出的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成  相似文献   

9.
善待古城     
毕克官 《北京观察》2002,(11):39-40
北京是国际上著名的东方大国古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极富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和四合院,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难怪马可·波罗要在著名的游记中大加赞美.  相似文献   

10.
恋上泥巴     
《小康》2017,(31)
正用泥巴表达的爱恋,也可以到达某种极致吗?有人对各种模型、工具、原材料念念不忘;有人在泥与火的艺术中相知、相恋、相濡以沫;他们恋上泥巴,并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里提到,泉州港附近有个地方叫亭州,"此城除制造磁质之碗盘外,别无他事足述。"这里提到的"亭州",有人考证是德化,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无论这个地  相似文献   

11.
简单飞翔     
溪行 《观察与思考》2007,(13):62-62
<正>《沉思录》是一位有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作为斯多葛学派的里程碑,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来的他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因一座城市而认识刺桐。元代的时候,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均到过这座城市,他们为环城火红的刺桐花所吸引,更惊讶于这里的人文荟萃、商业繁荣,于是直呼她为“刺桐城”。甚至意大利大航海家哥伦布也十分向往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13.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段关于福州的记载:“这个城市的中央有一条河横贯而过,河面宽一英里,两岸都建有高大豪华的建筑物”.这条“河”其实就是闽江,一些专家说,数百年前的福州.  相似文献   

14.
月亮上的人     
肖渠 《观察与思考》2008,(20):63-63
2008年8月,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月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小说,从马可.史丹利.佛格(Marco Stanley Fogg)—这位主人公的名字开始。"马可,即马可.波罗,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人;史丹利则是追随李文斯顿足迹深入黑暗非洲之心的美国记者;而佛格指的是菲利亚,三个月内狂奔地球一周的人。"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秋天,国庆节期间,我和南京大学的一些外国专家去了苏州。那是在中国被称为人间天堂的两个地方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杭州,马可·波罗把它描述成“神仙的城市”,“那儿享受不尽的快乐让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觉得自己如同生活在天堂一样。”马可·波罗描述  相似文献   

16.
期刊选粹     
《Time》中国移民融入威尼斯商业主流700年前,来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从此,东西方之间开始了接触与交流。今天,随着世界的开放,中国人开始闯荡威尼斯,成为新时代的“威尼斯的中国商人”。在当地,中国人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把餐馆管理得井井有条。许多中国移民在威尼斯经商取得了成功,并赢得了本地人的尊敬。勤劳的中国人开始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新闻周刊》职业学校在中国大受欢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过去…  相似文献   

17.
马可·波罗游中国线●伊达中国’94文物古迹旅游年是有一条旅游线是“670年前马可·波罗游中国线”。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生在一个威尼斯商人家庭。大约在1271年11月随其父和叔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过帕米尔到东方。1275年5月到达上都...  相似文献   

18.
冯薇 《小康》2018,(12)
正曾经,威尼斯在中欧贸易和文化交往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今,威尼斯作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港口,积极寻找契机,"一带一路"也被意大利媒体认为是威尼斯得以重获昔日辉煌的重大机遇。《威尼斯商人》、威尼斯电影节、马可·波罗、叹息桥、贡多拉……中国人对威尼斯这个意大利城市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意大利首都罗马以及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大城市。意大利北部  相似文献   

19.
何苗 《现代领导》2014,(12):5-5
在国家会议中心APEC新闻中心内,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9个语种10个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成为世界各地记者的焦点和他们参加会议的学习材料。该书发放已超过5000册。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驻华记者马可·马蒂耐利对媒体表示,“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个观察和感知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正马可·波罗大约在1284年到过昆明,留下了对昆明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城中有商人和工匠。这里人口杂居……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小麦。但是,这里的人民认为小麦做的面包有碍身体,所以不吃面包而吃大米。他们用其他谷物加入香料,酿制成酒,清香可口……"(《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还提到,这里是一省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