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康拉德将创作的视线投向浩瀚的大海与原始的丛林,使得他的小说虽然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包含了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部分——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对现代人物质主义的挞伐以及对相对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崇尚。生态批评可以为我们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开启新的视野,并由此管窥康拉德生态关怀背后对道德危机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思。  相似文献   

2.
周子玉 《求索》2010,(10):225-226,253
英国历险小说作为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深受当时殖民地"空洞"的理论影响,并为"空洞论"的成熟和广泛传播推波助澜。"空洞论"包括"肉体空洞"和"理性空洞"两种类型,它们是"空洞论"演进的不同阶段,在英国海外历险小说各个阶段中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空洞论"归根结底是为殖民扩张提供理论依据,它深刻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的观念。研究十九世纪英国的历险小说中空洞论的纵贯发展,对于理解后殖民主义和"现代化"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湘西题材小说中的人性唯美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文明"肮脏,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重要内容。从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情感取向及生命认同等三个方面,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中的坚守和退却,为真正把握作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作精神上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刘慧珍 《求索》2012,(9):190-191,172
杰克·伦敦的小说主要以荒原上的人和动物为题材,其主题具有多重性,例如励志、批判等。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则这些小说也可以解读出各不相同的生态寓意来。具体来说,有"适者生存"、"人类中心"、"英雄情结"、"回归自然"以及"和谐共处"等。这些主题被寄寓于"文明"与"蛮荒"相互斗争的题材之中。作者试图告诉人们,斗争的结果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双方终将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5.
李广仓 《人民公安》2013,(16):52-53
在当前公安侦破小说创作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小说人物形象(正反双方)的设置与塑造方面。有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人物性格"多面性,写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不惜将正面人物形象异质化、贬抑化、庸俗化;与之相对应,则是将反面人物犯罪动因合理化,犯罪行为心理化,形象含混化,从而造成公安小说人物形象在审美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安审美文化正能量降低和精神维度缺失。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到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成了文明的代表者[1]。城市先是商品交换的集中地,再到生产的中心;宗教也看中了城市,在这个地方,拯救人的灵魂有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吟珂 《求索》2010,(10):208-209
对《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人物批评,历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真正美人""高人"论,一是"老奸辣货""深人"论。其实孟玉楼既非"高人",也不应被认定为"老奸辣货",她是文本叙事的映衬者,是文本理想——传统儒家道德理想的诉求者,她的立身处世恰恰又传递出传统儒家道德在晚明新思潮冲击下处境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英国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是科学文化,道德和工业的太平盛世,本文将从这段时期的社会价值观给英国小说所带来的影响加以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 19世纪末,西方人类学界在研究宗教起源的问题时,有一种“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宗教最初起源于“原始至上神”(Primitive supreme being)观念。较早持此观点者是苏格兰学者A·兰格(1844~1912年)。他根据当时的民族志资料,在其《宗教的形成》(1898年)一书中指出,在澳洲东南部的土著、菲律宾丛林中的小黑人、马来半岛的塞芒人、印度洋的南安达曼人、亚洲东北部的爱努人以及非洲腹地身材矮小的人种当中,皆信奉一位造物主的至上天神,而且这类天神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它们不是从基督教世界传来的上帝,也不同万物有灵或祖灵观念发生联系,因为在这些原始民族中既没有发现外来基督教的因素,也没有发现对万物之灵魂的精灵和祖先亡魂的崇拜现象。他称这种唯一被崇信的天神为“原始至上神”。他的所谓“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能否成立,可以探讨,但被他指出原始民族信奉一位至上的天神这一现象,确是事实。他认为原始至上神的观念非常古老亦颇高级,它不是从进化论学者所主张的万物有灵或祖灵等观念演进而来的,也不是低级神发展的产物,而是有其独立的来源,即原始民族有制造东西的观念。他们将这类观念投射到一位具有非凡力量的世界造物者身上,并赋予它们原始伦理道德的种种属性。他说:“人类最早的宗教  相似文献   

11.
曾红宇 《理论月刊》2010,(6):175-178
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在教育导向上经历了"政治人"、"经济人"、"人是人本身"的演进趋向;在教育方式上经历了多样性、单一性、开放性的更替趋向;在教育理念上则经历了"灌输"论、"认知"论、"生活世界"论的递嬗趋向。对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向的分析,将为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矮人原始部落——俾格曼人。 俾格曼人是中非共和国的史前居民,是中非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经历了数千年之后,他们仍停留在原始社会,过着原始生活。俾格曼人崇尚森林,视森林为“父母”,他们是森林之子。 并非幻想的旅行 童年时代,小矮人的故事使我入了迷,连做梦都想到“矮人国”一游。后来从报刊上得知,当今世界上真的有“矮人国”,它就在非洲的茫茫原始丛林中。于是,到“矮人国”就成为我多年来埋藏在心中的愿望。 梦想终于成为现实!2002年5月,我受命带领一个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以探讨人及其文化为重的学科,人类学在对非洲的探索中发掘了非洲身份,丰富了学科内涵。鉴于非洲特殊的历史进程,即与西方相较而言工业化生产短缺的"事实",人类学赋予并将非洲置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谱系中,制造了非洲从"部落社会"到"剧场国家"的续集。这是线性时间在政治上的表达,是西方扬弃"他者"的自我再生,更是一个包含着压抑与反弹的纵向投射。现实的发展表明,人类学对非洲的探索,需要形成一种以非洲为中心来看待其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非洲中心论",从而匡正一直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在非洲研究上造成的偏见、执拗,甚至扭曲,以克服人类学理论的自我限制。  相似文献   

15.
李忆民 《今日广西》2010,(14):54-55
《王妃与总统》素材来源于生活? 正当欧洲人紧密关注经济缓慢复苏的时候,2009年9月末出版的一本小说像晴天霹雳一样出现在人们面前。法国人和英国人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本书上,媒体和公众也广泛热议。这本小说就是《王妃与总统》。  相似文献   

16.
环境道德是揭示人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概念.文章通过对工业文明及其特有自由理念的考察,指出,克服工业文明的危机,迎接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必须重塑自由理念.重塑的核心则在于确立环境道德.而后者之所以构成自由理念重塑的核心,就在于其追求和谐、关注未来和强调整体的特质.以环境道德为核心重塑自由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自由理想实现的前奏,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环境道德的内涵和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雁 《今日海南》2015,(1):28-31
<正>神秘的非洲,广袤的土地。在这片陌生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支来自海南的矿产勘查开发团队,他们是海南省地质局的地质健儿们。他们离别亲人,漂洋过海,远赴非洲,在原始的大丛林里,在荒芜的旷野上,战疟疾斗歹徒,置地建厂,扎根发展。他们瞄准了矿产资源丰富的莫桑比克,并以易探易采的锆钛砂矿为突破口,建成了我省在境外实施的首个矿业  相似文献   

18.
两岸统合能否借鉴欧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之争的问题欧洲已经有解近代的思想、政治制度几乎都是由欧洲人开启与发明的。欧洲人发明了国家主权观,也创造了民族国家的论述。不过,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所说,"主权"与"民族国家"是西方人送给世界的灾难。这种以排他为精神的"主权"信仰,给世界造成了冲突,也没有给欧洲自己带来和平。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化”?中外学者提供的定义多达二百多个。勿庸置疑,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分歧,必然伸沿到文化起源研究的领域。人类的文化由何而来,又往何方?在工业文明发展的今天,远古文化的足音何以不绝于耳?返朴归真、回归原始不也一直是现代人对抗工业文化的内心呼唤吗?不管怎么说,现代文化表现出的种种迷惘、惶惑与焦灼,一再促使人们在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喧嚣中冷静下来,频频回  相似文献   

20.
月亮上的人     
肖渠 《观察与思考》2008,(20):63-63
2008年8月,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月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小说,从马可.史丹利.佛格(Marco Stanley Fogg)—这位主人公的名字开始。"马可,即马可.波罗,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人;史丹利则是追随李文斯顿足迹深入黑暗非洲之心的美国记者;而佛格指的是菲利亚,三个月内狂奔地球一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