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邵瑞霞  刘卫东 《前沿》2012,(2):132-134
《讲话》之前,周扬并未思考过写"工农兵"为主的"新人"的理论,在他的文学趣味中,也没有"新人"的位置。《讲话》之后,周扬号召"写农民",但是正是由于周扬对"新人"的意义认识不够,才使他在编辑《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时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2.
宋可玉 《新东方》2009,(6):10-13
“他者”的显现和如何面对“他者”的显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哲学家及非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的哲学家们震惊于战争对人的无名化和人在无名中的沉沦,展开了对自我、他者、生存、责任、死亡等一系列范畴的追问和探讨,萨特、勒维纳斯、布伯、赫舍尔等从自己的切身领会出发直面了这一系列的关于“我”与“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薇 《两岸关系》2013,(3):59-61
"中国结"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台湾人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结的命名者、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黄永松1943年10月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88年开始到大陆采风。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库,做了很多有趣的记录,米食、面食、风筝、泥塑、淮阳人的祖庙祭、陕北的剪纸、贵州的蜡花……今年1月,  相似文献   

4.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自我观念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长白学刊》2010,(2):133-136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自然土地、村落社区、熟人圈子是农民自我认同得以塑造的自然、社会与心理边界,农民的"我"镶嵌在社区之中。集体化时期,农民的"我"是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集体化的"我",以及户籍制度下作为城市"他者"的"我"。改革以来,农民工"我"的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城市话语的支配,是为自我观念的"单向他化",这一状况的改变有赖于国家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并减少对其的制度与身份歧视。  相似文献   

6.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琪  马秀鹏 《求索》2014,(2):133-137
莱辛在《什卡斯塔》等太空小说中,描写了太空女性的生存状态。老人星宗主国妇女与什卡斯塔被殖民女性都是他者;但有差异。前者是“属下”,是帝国父权制的他者,是帝国优秀男性的对立面;无名无姓,缺席历史,哑言无声。后者是“属下的属下”,既是帝国殖民文化的他者,也是本族男权社会的他者,无影无声,被历史遗漏。莱辛在《什卡斯塔》等作品中展示了太空女性他者被压抑的话语权,揭示了20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燕 《前沿》2012,(6):59-60
本文明晰"情形"和"行为"的语义,对《刑法》中"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进行语义和语法分析,得出两者使用存在两大问题:(1)"情形之一"和"行为之一"错位使用;(2)"行为之一"和"情形之一"杂糅使用。认为已有研究尚不足以解决两者使用混乱的问题,规范研究仍需进行。  相似文献   

9.
说修“传”     
梁衡 《中国人大》2012,(11):52-52
《朱镕基真话实录》出版了,里面一则资料很有趣。有人要为他写传,他就给人家写信说:"我必须明确表态,千万不要这么做。国事艰难,舆论纷杂,飞短流长,诚惶诚恐。如再授人以柄,树碑立传,罪不可逭(huan,逃避)。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滦镇派出所,有位社区民警被人称作"许三多"。百姓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许三多的精神,看到了许三多的影子。一部《士兵突击》,让做人木讷少言、做事执着认真的"许三多"红遍了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1.
认识邱毅不难。在台湾,在大陆,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看见他架着眼镜侃侃而谈的模样。然而,要直接和他"聊天",那还真得找准机会,因为他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前不久,邱毅到了上海,我在他下榻的新锦江大酒店与其"约会"。我们从上海聊到海峡彼岸,因为话题始终离不开"海",所以自我调侃,把此次采访的主题定为:"聊海"。  相似文献   

12.
邓炘炘 《小康》2010,(3):112-115
白马诗社,这个被忽略的文学群体,某种程度却是"五四"精神在海外的延续,是海外学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2009年10月26日,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去世于美国旧金山家中。消息传入国内,引起史学界巨大震动。唐德刚在中国大陆地区以作家、口述历史学家闻名,他的《胡适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梅兰芳传稿》、《史学与红学》等著作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13.
在酒驾查处过程中,交警遭酒驾者不法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交警要善于分析酒驾者行为特征,在"选"、"观"、"控"、"查"、"测"、"扣"、"教"七字上下功夫,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查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本届省政协委员任职期内,缪小龙一共写了10份提案,从数量上看,不算很多,但很"雷人",连续4年,《福建日报》的两会专访中他都榜上有名。他的提案、发言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读罢不觉感慨万  相似文献   

16.
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试错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能力并不是训练的结果。2009年12月2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雷祯孝先生《从"教育"到"办学"的转变》的一篇文章。文中建议不再用"教育"这个词称呼办学这个行业。雷先生考证,近代的"教育"概念主要是一个外来语,将英文的education翻译为"教育"是一种误译。雷先生指出,在"教育"里,学生只是宾语,  相似文献   

17.
姚公涛 《求索》2010,(6):214-216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于1934年由西班牙批评家奥尼斯在马德里出版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中首先提出,他在这部诗选中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变。接着著名美国学者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即不确定性、非合法化、无深度化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的欧美文坛有较大的影响。而荷兰学者杜威将"新小说"派看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我们认为,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看,"新小说"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文本的开放性和从历时走向共时等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有明确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冯周卓  ;卢德之 《求索》2007,(8):159-161
“他者”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始终,基于实践关系可以消解“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当代西方哲学所推崇的“他者”,要么诉诸上帝来解释,要么仍局限于二元对立。离开了实践中的社会关系,“我”就只能是纯自然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借用“他者”的力量显示“我”的存在。“我”在实践中与“他者”相遇,被实践关系所规定,只有与“他者”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杰 《前沿》2011,(20):177-179
"高大全"与"红光亮"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的议题,前后也似有冰火两重天的境遇。通过分析"高大全"与"红光亮"的历史建构,探究蛰伏于其表象之中的神格化与审美趣味的民族化的本质内涵;从艺术与政治二个主体语境的不同阐述,对"三突出""高大全"给予差异化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他才42岁,不应该离我们而去,唯一的原由是,他太累了,需要休息",这是福建省建阳市的百姓说的。市委书记说:"如果我们不安排那么多工作给他做,他就不会……"市长说:"如果那天我不通知他参加下午项目签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