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浩 《思想战线》2021,47(2):140
不可靠叙述研究自诞生以来一直以笫一人称叙事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但笫三人称叙事文本中存在的诸多不可靠叙述现象不容忽视。韦恩·布思最初的研究同时涉及笫一、三人称叙事的情况,但由于叙述者与人物存在根本差异,以“不可靠叙述者”为核心概念的研究难以从学理上涵盖笫三人称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基于柏拉图对“模仿”和“讲述”的区分,把叙述归于叙述者,把可靠性或不可靠性归于人物,则无论笫一还是第三人称中的不可靠叙述都是叙述者的模仿叙事使然。对笫三人称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现象保持敏感,有助于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甚至从不同的角度对笫三人称叙事作品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霍尔顿与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翔敏 《前沿》2008,(4):192-195
霍尔顿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唯一的叙述者,曾令诸多读者产生了共鸣。但该文将另辟蹊径,通过系统探讨霍尔顿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透过他表面魅力的面纱,揭示他自相矛盾的行为、困扰的精神状态以及有限的感知力,从而进一步澄清作品的主题意义与隐合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3.
在叙事研究中,修辞方法关注作者、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虚构或非虚构文本中的人物叙述对这种关系产生的作用,会对读者施加相应的情感和伦理影响。人物的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不充分叙述均不存在二元对立关系,将这三种叙述类型及其亚类型排列在一个从非常可靠到很不可靠的谱段之上,则既能够对人物叙述予以清晰的描述,又能为内容更为广泛的叙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天浴》延续的是《雌性的草地》中边塞知青牧马的题材,但是人物从自觉自愿地受虐到欲望的复苏还原,从为一个抽象信仰而牺牲自我到为实际的目标放弃尊严身体,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小说的篇幅,而是与之相关的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方式与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表明的是作品视觉化、欲望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范静遐 《理论月刊》2007,(5):135-137
本文借助叙事学的某些观点,通过细读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一是探讨小说中的叙述者涉及事实轴和价值轴的不可靠性,二是探讨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伦理回应,以此来阐释读者的伦理阅读与叙述者的伦理观以及作者的伦理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作品中 ,叙述者可以种种方式对于其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文本本身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于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来进行。它既可以仅仅是装饰性的 ,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 ,也可作为叙事文戏剧性结构的基本部分而起作用。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所出现的种种叙述者干预。其巧妙的运用不仅使叙述者干预与叙事文融为一体 ,而且达到了独特的修辞目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与文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作者既在文本之外,又在文本之内,这样就有了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分。作者无法完全撤离文本,但作者可以在文本中选择显现或者隐退,这样就产生了人格化叙述和非人格化叙述。在叙事文本中,作者往往通过两种替身存在着,这两种替身就是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相似文献   

9.
王永收 《求索》2013,(12):159-161
随着文学叙事学的发展,电影叙事学也建立起了语式叙事学式的电影叙事理论模式。在该模式中,叙述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作为话语的发出者,它被界定为一种叙述机制,对故事的讲述负责。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叙事,认为故事是电影形式和观众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观众对故事能动的建构来看,电影叙事学中的叙述者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叙述者问题是当前电影叙事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叙述者问题出发对叙事机制进行考察.可厘清电影叙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并辨析出不同叙事理论模式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0.
广告是一种叙事,广告叙事由叙述者与受述人共同完成,广告叙述者作为广告代言人,极力营造美好诱人的叙事情境,广告受述人总是演出幸福成功的形象,将受众引入广告情境之中,而广告接受者在大众媒体与广告环境影响下也参与了广告乌托邦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既反映中央与一般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 ,也反映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内各民族之间关系 ,特别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是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治理的重心 ,因此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的本质是民族平等权。民族政治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以民族平等权为核心范畴和多样性统一的基础而演绎出来的逻辑整体 ,是一个由必然权利 (民族平等权 )、应然权利 (生命平等权、政治平等权和发展权 )和实然权利 (少数民族公民权利、自治权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职责 )等组成的权利体系。民族权利是民族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政治学理论应由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范畴的“权力学”向以“民族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权利学”转变。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与法共同运作的有机体。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从礼与法的起源、各自的作用、国家主义的立场等方面予以探讨,这对于明晰两者关系、理解中华法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颇有助益的。本文尝试着将卢曼的法律社会学的系统论导入礼法关系的分析架构中。中国古代社会本身是由礼与法构成的独特社会结构,本文并非指涉礼法关系的内部结构,而是从社会结构这一个外部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两者的关系,以系统功能分化的理论探究中国古代礼与法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悖论,表明在中国古代礼法没有相对的系统分立,而是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3.
治安关系的相关理论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治安关系的界定有赖于对治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选择。治安关系是指在治安实践活动中,治安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社会联系。它具有实践性、客观性、政治性、互动性、多样性等多种特性。治安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同时,这三种基本类型各自也包含着丰富的、多层次的治安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凯 《中国发展》2005,(1):12-16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学术理论.一项是假定性学说,揭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轨迹,表述着一种现象,体现着一种矛盾的转化,即生态与环境状况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遵循倒U形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另一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即经济与环境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的新思维,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揭示了环境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环境经济学思维上的一个飞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所证明,循环经济模式也正在被许多国家探索和实践着.这两项研究尽管形式不一、侧重不同,但并不相互脱离与冲突,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在认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同时,也体现着经济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最佳互动关系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论充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实践也必将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主要在三个方面得以展开。一是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民族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三是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建立起了西南民族关系纵横交错的三重结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这三重结构中影响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是当前两岸经济发展形势的呼唤,但受到当前两岸政治关 系的严重约束。两岸应在遵守WTO规则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突破政治僵局约束的一体化路径。 借鉴近年来国际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在“小三通”等现实基础条件上,两岸先行共 建开放性厦-金自由经济区,既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更是当前 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一个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8.
公推直选作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必将引起制度变迁下各种政治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从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两方面推进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权力关系、权利关系、组织关系的变迁以及党员与群众之间新的关系走向,彰显了公推直选制度创新的政治民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