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涌 《同舟共进》2010,(12):12-13
在21世纪探索中国的精神现代化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精神的迷失。根据我们的常识,中国的精神现代化,从立志改造国民性的鲁迅那代人就开始了。再往前,大概还可以追溯到倡导“新民说”的粱启超那一代。可是,经过了一个多世纪,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相似文献   

2.
反思历史,我对“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或者对将古文等同于封建腐朽文化的思想,一直保留着一种沉重的质疑:是否我们在倒掉了洗澡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人文教育如果舍弃诸如《论语》、《老子》、《诗经》等这类高级文化,那么教育绝对要成为培养文化与道德的侏儒的乐园,而后循环着侏儒制造侏儒的轮回。于是,在而后的人文教育中,犹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的哀叹——一代不如一代。那何止是一种无奈?  相似文献   

3.
董彦萍 《前进》2014,(9):45-46
<正>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梦想的中国》一文,文中写道"希望中国有第一流政治领袖出现,希望中国政治人才辈出,希望政府保护百姓,希望建设全国道路"。8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80多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语堂先生的梦想中国已经基本实现,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起航。一代文人与一代政治家的梦想遥相呼应,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和兴衰荣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王渔洋在清初文坛主持风雅五十余年,对清代文学发展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王渔洋在多方面成就卓著。其中,王渔洋的笔记创作也是开一代笔记文体风气,《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5种杂录型笔记作品是王渔洋笔记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渔洋的笔记创作内容庞杂博瞻,他以鲜明的补史意识和精英意识,为笔记文体注入文人雅趣,深刻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笔记创作。也正因此,加之王渔洋有闻则录的笔记传播观念,使得他的笔记作品长期被奉为经典,引发众多仿作涌现。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问世一百多年来,它阐明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学习、发扬《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仍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建立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发展、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为根本利益,重视生产力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作家管继平写作上是一把好手,著有散文随笔集《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等。在上海文人中,管继平可算一位“曝光率”较高的作家。尤其是他所撰的“文人书法”系列文章.先后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与画》、《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转载,甚至在中国书法网上,管继平与启功等一起被评为“文人书法”网大评论权威。其实,于管继平而言。这倒是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上管继平同样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响和培育了当时整整一代革命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都与对《宣言》的理解、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以他为个案,无疑可以探究到《宣言》对马克思中国化早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今天正确对待《宣言》等经典著作提供镜鉴,更清醒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文人的端午     
张光茫 《世纪行》2013,(6):43-4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一诗,描述了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一种起源。那现当代文人的端午节,又是什么样子?看文人笔下的端午,则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著名作家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寅初 ,世人一般只知道他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政治大批判 ,但这位倔犟的学者 ,在万炮齐轰中 ,坚持自己认定的学术真理 ,曾掷地有声地对外宣布 :“我虽年近八十 ,明知寡不敌众 ,自当单身匹马 ,出来应战 ,直到战死为止 ,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要坚持真理 ,即于个人私利甚至于自己宝贵的性命有所不利 ,亦应担当一切后果。”他为那一代知识分子留下了一则经典话题 ,或者说为那一代知识分子耸起了一道值得后人景仰的脊梁。马寅初在乌云压顶的关键时刻有此硬骨头 ,并不是偶然的。早在1938年11…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7,(6)
《更路簿》是我国南海渔民数百年来在南海航海捕捞时创作的南海航路指南,是他们一代又一代航海生产的经验结晶。我国学界对于《更路簿》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十多年的研究厘清了较多问题,也开启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时事学习     
《人民日报》五四社论寄语全国青年肩负赶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的社论,纪念五四运动75周年。社论说,于过6年,我们将跨入十十一世纪。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在下一世纪的前途。党和人民希望当代树立跨世纪意识,明确跨世纪责任,肩负起跨世纪的使命,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一代,勤奋学习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道德高尚的一代。社论说,肩负起跨世纪的责任,最根本的是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社论…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您曾说,"中国整个19世纪都在交学费",那现在看来,交学费学到了什么?能否梳理一下中国过去一百多年转型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评说     
刘再复(下称刘):在20世纪的中国,有一位始终被尊敬的伟大人物——孙中山,至今,国共两党仍很敬仰他。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对孙中山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他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不只是一代革命家的领袖和旗帜,且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和历史威望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1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说到,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六十多年的进程中,曾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飞跃曾使我们认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系统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国际环境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根据这一飞跃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基本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飞跃,又使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文人辈出,秀丽的山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其中不乏有制造独特而又可贵笑声的使者——漫画家。中国漫画家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初的上海。因此,上海被称为中国漫画和漫画家的摇篮。近百年的中国漫画史中,浙江籍漫画家有着重要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16.
《临渊》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2.00元《临渊》是一代杰出的头脑对繁复的近代中国做出的一次厘清,内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跃进、上山下乡直到当下现实,其中既涉及社会新民与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对历史人事的史料还原,还有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经验总结……从各个层面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历史遽变和思潮起伏。《临渊》的价值或许就像书中季国清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从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回顾20世纪,一代又一代无数爱国知识分子,都曾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强盛的路子,诸如“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科技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08,(5):54-5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在3月27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说。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危机才能催生改革。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危机感能够催生改革。30年前。当邓小平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时,就是那一代领导人强烈的危机感,一种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开启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其实有两种写作潮流。一种是青春冲动型写作,写感性、写冲动、以情感为中心,五四初期的作品、当前的新生代小说基本上属于这个范围。这种写作具有人本主义的动机,要求释放感性,承认感官。在现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庐隐(《海滨故人》)、丁玲(《莎菲女士日记》)、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女神》)、徐志摩(《翡冷翠的夜》)等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出,舒婷、顾城、朱文等等。这类小说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认的,正是这种写作催生了中国20世纪波澜壮阔而又多灾多难的人本主义运动,它们是五四启蒙文…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新的千年期、新世纪即将来临。面对21世纪,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国际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的紧迫需要。用高尚的道德塑造人,对提高青少年品德素养十分重要,它能深刻地影响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1997年,我和几位同志在罗国杰教授的指导下,团结伪作编写了《中国传统道德小学读本人《中国传统道德中学读本》。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曾探讨道德教育全面性的问题,现在对此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