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兆柱  何晗 《长白学刊》2023,(4):119-128+2
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体现为工具主义、化约主义和避责主义。虽然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现代化的曙光,但数字技术并不能独自带领基层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坦途。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技术”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万能公式,相反,两者会在耦合互嵌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价值悖论,这主要表现为“协同与分化”“高效与低能”“自由与束缚”“赋权与集权”等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就要从制度、理念等多角度入手对二者之间的价值悖论进行调适,缓和数字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中的极端主义是在传媒格局演变和互联网技术赋权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端民粹主义等表现类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侵蚀和认同建构、群体极化和网民信息素养缺失、不公平感和名誉心理以及互联网技术赋权等,是网络空间中极端主义产生的重要诱因。治理网络空间中的极端主义,不仅需要加强引导,更需统筹依法治理、协同治理、技术治理,形成完善的综合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实现基层警务工作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建设形成"警格+网格"联动治理成为了实现公安机关基层治理的新路径,遵循着外部逻辑、内部逻辑、技术逻辑等三个维度的生成逻辑。在网格化警务管理中形成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四位一体"的实践布局揭示出,在新时期实现"警格"与"网格"的深度融合,仍需在多元主体融合深度推进、网格化警务管理运行效度提升、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建设并重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4.
网约车是"互联网+"时代典型的新经济业态,"互联网+"时代的行政规制图景首次较为完整地在网约车规制中得以展示,这为后来的"互联网+"经济业态的规制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形式上看,"互联网+"时代的行政规制开始迈向多部门的联合规制,但并未发生公私合作治理的明显转向;政府对新业态的规制反应期随着规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步缩短;地域之间行政规制进程呈现出同步性与扁平化的趋势,基于市场成熟度的传统规制进程展开逻辑有待重塑。实质上看,以平台为中心的责任分配模式呈现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中心化规制结构;城市人民政府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规制政策输出源,需厘清其不同层级的立法权限;适用中的"玻璃门"现象与空置现象要求处理好"互联网+"业态规制中新旧规则之间的偏好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社区居民公约产生的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包办型公约和协商型公约,这两种公约有不同的制定逻辑和约束效力。自主治理的设计原则能够为我们检视这两类公约的合理性和效力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协商型公约比较契合自主治理的原则,对集体行动的核心问题做出了有效回应,能够引导居民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自我行动起来。深入分析发现,公约发生效力的关键在于赋权,赋权是破除"有公约、没治理"困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全景式数据监控为特征的犯罪之技术治理崛起,技术治理对秩序唯美主义的过度追求使个人变得更加透明,并加剧了"数字利维坦"和个体之间的"纵向数字鸿沟"。在国家主导的技术治理框架中,相对于科技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合作,个人参与技术治理甚为薄弱,这种社会参与的非均衡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权利危机的数字不平等。为促进民众对技术治理的实质参与,应回归信息技术的赋权功能,尊重和保障个人数据权利,遵循法治之道制衡数据监控的权力运行,以人工智能伦理指引数据法制定,对具体的数据权利进行法律确认,通过数据权利的法律保障搭建跨越非均衡性的法律阶梯。  相似文献   

7.
尽管《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作了较大的修改,但依旧存在大量语言不规范、逻辑不通顺的地方。刑诉法第35条规定了辩护律师的责任。"责任"一词因具有明显的道德审判色彩,同时也无法体现律师与当事人依据代理契约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更无法体现律师代表当事人与国家公权力一方博弈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应将刑诉法第35条中的"责任"改为"权利",以严谨法律之表达,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执业权利,更好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社会侦查犯罪的一种常用技术措施,监听体现了公权力所代表的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基本权利之间尖锐的冲突。各国的监听立法及实践证明,监听手段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可以通过对监听明确立法予以缓和消解。因此,借鉴外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对监听进行立法,使之有效运转,以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价值冲突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应对突发性公害危机,公权力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但公权力在应对突发性公害危机中有意无意地扩张,常常会对公民的私权利构成威胁和侵害。西方有着对公权力的扩张保持高度警惕的传统,在我国公权力行使中也需要一种有效的制约,否则非常容易构成对私权利的侵犯。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理念、制度设置中的差异、不同的民众意识三个方面探索对保护私权利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汪习根 《人民论坛》2012,(14):12-13
公权力的运行在总体上符合法治与民主精神,但其长期以来一直游走于"法无授权"和"法无禁止"之间的"空白地带"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公权力扩张本性带来的效应,迫使我们重新考量公权力的适用范围。"法无授权即禁止"究竟是规范政府公权力的手段,还是禁锢政府开放思想的牢笼,是我们必须科学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台湾学界形成了以"社区营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其研究大多受"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影响,遵循社区主义逻辑。相关研究逐渐从早期宏观的政策评估,转入微观的治理要素分析,借助社区主义、政策网络、社区能力、社区赋权、社会资本等多元视角,台湾学界主要对"社区组织能力与社区赋权、社区治理政策的价值与机制、社区参与与社区资本"等要素展开了研究。总体来看,台湾学界对社区治理的研究日益微观和精细化,与此相应,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乏"结构化、过程化理论关怀"的缺陷。大陆学界除了要学习其精细化、差异化的研究优势以外,亦需推动结构化、过程化研究,开展制度的、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涛 《长白学刊》2023,(4):31-39
本文从本质内涵、生成逻辑、实践径路、根本优势、启示借鉴等五个维度系统阐述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之道,揭示其对西方的进步性和超越性。在本质内涵上,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是一种党建引领下治权与治党互构并行的权力治理模式,着眼于推进治权与治党有机结合以及形成双面一体的权力治理体制架构。在生成逻辑上,其以立足权力与政党作用关系及更为注重后者在这一关系中的功能地位为逻辑遵循,进而在这一逻辑下推进对权力进行有效治理的探索实践。在实践径路上,其主要从两个维度推进建构,一个是权力自身的维度即厉行严以用权,另一个是权力主体的维度即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将二者协调统合起来。其根本优势在于广泛彰显人民性,不仅在厉行严以用权上体现权为民所用的意旨,而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举,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政党建设、权力运行和行使、权力治理现代化建设上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黄婷 《桂海论丛》2010,26(1):70-73
公民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政府治理中彰显出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又因为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在政府治理创新中也产生出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从参与主体、技术机制、法制建设三个视角去寻求政府治理创新中公民网络参与提升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区块链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社区建设问题、搭便车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公平公正问题,因而它几乎不可能取代现有的中心化治理体系。从抽象的意义上而言,区块链是一种试图通过"A为人人,人人为A"的安排来达成自A组织的技术。在区块链构造的社区空间里,可以用一致同意的民主方式解决争议,所以不需要某个权威中心来做最后的裁决者。但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替代不了中心化治理的核心功能:公正认定问题、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贫富分化问  相似文献   

17.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其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进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历史相一致.从理论逻辑来看,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场域中,体现出治理原则统一性、治理体系统一性、治理方式统一性和治理价值统一性.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完善法治体系为抓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托,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潘娟 《重庆行政》2017,(6):57-61
<正>"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其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使之快速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升级改造中,"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全国各地在"互联网+"社会治理上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引领着"互联网+"社会治理向更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一)"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9.
居民自治需要改变目前权力和资源的配给方式,而当下城市社区"微治理"是实现这一需要的新探索。在城市社区微治理中,以项目为载体的制度赋权为社区公益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合法性环境,改变了社区无权状态;以社区公益组织为载体的社区赋权,培养了社区公共精神,提升了社区能力;增能技术是使社区赋权与制度赋权具有相应全面可操作性的催化剂,使居民的参与更加有效。在社区微治理道路上,它们共同致力通过微小结构生态的变化撬动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探索行政权力有限介入下的基层社会自主性意识萌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文化秩序是研判治理能力的价值基础,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性配置通向文化治理的价值旨归。文化治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公共性"建制的复权与创生逻辑,通过公共性再造,透视公共价值观趋于消解的多元文化面向。文化机制的理性共识促成了"批判"与"整合"文化取向的目标达成。政府作为"文化强国"的主导者与公众作为"文化权利"的拥有者共同整合文化公共性的建构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过程中文化资本要素的价值排序是价值建构的基础,文化治理渠道彰显了文化"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价值耦合,基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载体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治理的相向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