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07,(11):58-58
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非常感谢贵刊的指导作用;《公民导刊》2007年第10期审读意见;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13,(3):56
审读敬礼——我们的采编同仁!根据回忆,大概是2001年3月,我从北京开会回来,杂志社领导在电话里告诉我,要我担任《公民导刊》的审读工作。"审读"工作的任务是什么?他没明确告诉我,我也没问。基于对《公民导刊》的热爱,懵懵懂懂的答应了下来。我想,大概离不开刊物的内容和文字等方面吧?通过"读",发现问题,提出意见,供刊物进一步改进编务工作提供参考一类的。  相似文献   

3.
正偶然间翻到《公民导刊》第6期《我为抗战扛起枪》一文,读90岁耿道庸老人的抗战经历,仿佛小时候听舅舅讲他的故事。我的舅舅也是黄埔军校学生。小时候在外婆家,每晚吃完饭,舅舅就会召集我们一帮孩子,开始忆过去。和耿老一样,他也曾担任过  相似文献   

4.
<正>《公民导刊》的演变要从1984年说起。最初,市人大创办了《重庆人大工作通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1993年更名为《重庆人大》,变为定期双月刊,然后更名为《权与法》,也是双月刊。到1999年,正式申请到刊号,创办《公民导刊》。这期间,我曾担任过市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公民导刊》就像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感情很深。我的初衷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是我们党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西安制药厂的退休干部,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杂文学会常务理事,长期坚持杂文写作,今年80岁了,还偶尔动笔。我与《公民导刊》交往14年了,虽未与编辑们谋面,但文来信往,便从相识到相知,成了文友。在庆贺导刊200期之际,我这个大西北的老者,想借机表达对导刊领导和编辑老师的感念之情。我与《公民导刊》相识,是缘分,还有点传奇色彩。那是2001年3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从重庆寄来的《公民导刊》样刊和李成琳主任的亲笔约稿信。原  相似文献   

6.
沈度 《公民导刊》2013,(9):60-60
<正>我已年届耄耋,行不敏、思不锐、耳不聪、目不明,但仍不遗余力孜孜以求,做一个《公民导刊》的忠实读者。十几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了《公民导刊》,之后便爱不释手。每个月的7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期冀着新一期《公民导刊》的到来。因为,是她引领我跟上时代的脉搏、祖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审读意见“收官”佳作读罢《公民导刊》12期,心中充满难以抑制的喜悦。喜悦之一是:策划适时,重点突出。从1996年至2006年,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不断总  相似文献   

8.
<正>1999年3月号,在公民话语稀缺的年代刊发"公民意识"大讨论,引领潮流,超前意识令人感叹。时光匆匆,《公民导刊》第200期的到来,还是让人有恍若昨日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公民导刊》总有让人惊喜、回味的报道,总有意犹未尽的故事,就像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踏实。作为《公民导刊》的一个投稿人,我庆幸参与了有关公民自觉、公民责任、公民义务、公民权力的采写报道,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展现着时代的风采,公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审读我们在努力、在探索!风雨兼程,岁月如歌!弹指间,我们的《公民导刊》就100期了!100期来,《公民导刊》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的关怀和指委会的具体帮助下,通过作者、编者、读者的共同努力,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我们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我们在努力、在探索!我们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在艰苦的征程中求真。因为,我们坚信:惟其真,才有善,才有美!  相似文献   

10.
“弹指一挥间”。当我在自己的电子信箱看到为庆祝重庆直辖10年而发来的“我看人大这十年”的征文约稿信函及读到重庆人大报刊报道的相关消息之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出了1989年以来我在重庆人大报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原件。细细一数,居然有三十余篇之多。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篇文章是在重庆直辖后的这10年间发表的。这就是说,仅重庆直辖后的十年间,我在该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发表的文章就多达二十五篇啊!很快,我从中找出了重庆直辖后最早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哦,导刊是1999年第5期,我发表的是在该期“公民视野”栏目的《世纪之交要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一文。报纸稍早一些,是1998年11月24日发表在头版“直言快语”栏目的《“开门立法”好!》。当时,虽然重庆直辖才一、两年,但对比重庆直辖前后市人大常委会所办的一报一刊,从其变化中既可看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些变化,又可感觉到整个重庆市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从《公民导刊》第12期上读到报刊社指导委员会举行第14次会议的消息,对导刊将改版升级充满期待。其实,变化已在第十二期导刊初露端倪。头条《新常态好状态》就有特别之感。四篇文章报道了万州等区县人大工作的新办法新经验,本身就引人注目。但更为引人之处是栏目的编排。与每篇报道相配,还有一篇对当地人大领导同志的访谈,分别冠以"现象"与"思考"小栏目串联,构成四组深度专题报道,体现了编者的用心。  相似文献   

12.
<正>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真实记录者的角色,还应当多思考如何做好一名思想的智者,办成国内相关领域的决策参谋和信息权威。没想到,《公民导刊》都200期了!十几年来,导刊陪我走过了很多有价值、值得回忆的时光!2003年,我荣幸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虽然也从事了多年的法律工作,但是对人大制度、对代表履职还是处于不太熟悉的程度。这个时候我就和《公民导刊》的记者认识了,他们是几位熟悉人大制度、专业知识过硬的同志。同他们的交往中,我也收获了不少准确履行职务的知识。一直以来,我非常坚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1月号,首推重庆年度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亮点回顾,得到全市各级人大好评并渐成品牌。2012年第1期《公民导刊》首次推出《2011,重庆人大年度报告》,通过梳理一年中的报道内容,评选出了《公民导刊》2011年的重庆市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事件和区县人大工作十大亮点。此后,每年《公民导刊》第一期的全市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亮点评选成为公民报刊社的常规动作,也逐渐成为《公民导刊》的品牌栏目。通过盘点一年的工作,既记住历史,更为继续前行凝聚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们村在几年前就开始订阅《公民导刊》杂志,并推介给村民们阅读。村民们通过阅读《公民导刊》学到的知识,及时纠正了村委会的不当做法。我是垫江县三溪镇双龙村委会主任,2011年上半年,我们村委会一班人决定学习隔壁乡种植青蒿。当时种植青蒿效益不错,但许多村民已经有自己的种植计  相似文献   

15.
<正>《公民导刊》呈现的正是既立足人大、又辐射"公民"的辽远视野,在传播民主、法治常识的同时,也致力于公民意识的熏陶,为实现公民权利鼓与呼。似水光阴在不经意间冲刷过岁月的河床,转眼间,《公民导刊》已走过200期历程。其间经历的十六年时光,对于国家历史或许只是短短一瞬,但对一本高擎公民之旗的杂志及其参与者而言,却收藏着可贵的理想情怀,也浓缩了难忘的个体记忆。回首与《公民导刊》结缘,始于2003年9月。其时,在广西北海一次人大新闻业务培训班上,我有幸结识时任《公民导刊》常务副  相似文献   

16.
徐波 《公民导刊》2009,(2):56-56
读罢全新改版的《公民导刊》2009年第一期,禁不住为刊物成功改版叫好! 2009年第一期是《公民导刊》发行以来的第121期,也即是刊物在经过十年的艰辛,取得不菲成绩之后,跨入新一年的第一期。  相似文献   

17.
翻开《公民导刊》2012年第12期,洪丰、林墨撰写的题为《从“不满意”到“满意”》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与我6年前在巫山人大工作时老朋友陈庸俊先生写的《从“高票否决”到“高票通过”》文章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18.
<正>我和妻子是在民营企业上班,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看杂志。妻子爱看时尚类杂志,我除了喜欢看军事杂志之外,也爱读《公民导刊》。每个月我都会到重庆图书馆借《公民导刊》回家阅读。有次,妻子拿过《公民导刊》翻了两页,说这种杂志政策理论性强,你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我是《公民导刊》的老读者了。仔细阅读10月号《公民导刊》后,发现无论是文章的配图、题图,亦或是彩色页码的图片,都让文章增色不少,可谓赏心悦目。从本期“巴山新语“契合文章的题图开始,到“特稿“《走近选民》、“专题报道“《专题调研履职为民》、《城乡统筹农民增收》中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审读意见一个好的开始尽管,窗外霪雨纷纷,寒气袭人,但读罢今年的第一期《公民导刊》,却使人有新风扑面,春意盎然之感!《走向和谐,我们在路上》是一篇颇为难得的好稿。它既是2006年重庆市人大工作的“总结”,又是2007年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的“开篇”。因为,“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