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犯罪学的内部学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学内部学科结构由犯罪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研究、犯罪危害研究、犯罪对策研究、犯罪学研究工具、反思犯罪学等六类学科组成。犯罪现象学研究犯罪现象 ,包含犯罪行为学、犯罪比较学、犯罪史学等学科。犯罪原因学研究犯罪原因 ,分为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生理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环境学、犯罪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犯罪危害的学科应称犯罪危害学 ,含有犯罪被害人学等学科。犯罪对策学研究犯罪对策 ,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学等的犯罪对策研究 ,犯罪学的犯罪对策学科有犯罪预防学和犯罪矫正学。犯罪分类学和犯罪统计学是犯罪学的工具性学科 ,而比较犯罪学、犯罪学史则是犯罪学的反思性学科。  相似文献   

2.
链条化犯罪是超越特定犯罪个体和团伙在社会范围形成分工—协作体系的犯罪现象。犯罪碎片化、犯罪协作化、犯罪链接机制非接触化、犯罪高效化、犯罪跨区域、犯罪链条易恢复、犯罪低风险是链条化犯罪的主要特征。根据相应的标准可将链条化犯罪分为单链犯罪、长链犯罪和犯罪网,或者分为社会层面的和组织层面的链条化犯罪。实践中,单一环节打击、全链条环节打击和关键环节打击是针对链条化犯罪的三种基本打击模式,其效果各有利弊。链条化犯罪的侦查对策应从妥善选择打击模式、扩展情报来源、优化大侦查格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犯罪行为作为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决定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 ,不仅要比较犯罪成本与犯罪收益的绝对高低 ,还要权衡自身犯罪需求、犯罪偏好以及犯罪欲望的主体满足程度 ,其追求的是最大犯罪效用的获得。由于犯罪人的需求多样性和心理钝化效应 ,致使犯罪边际效用呈现递减特征。从犯罪效用的视角 ,运用犯罪边际效用递减特性 ,可以对一般犯罪现象和犯罪规律作出较好的解释或说明 ,并折射出降低犯罪人的犯罪效用是遏制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树华 《公安学刊》2000,12(3):15-19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界定的有两个方面问题 ,即青少年犯罪中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范围的界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用语。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上限为18岁 ,下限为6岁开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财产犯罪是一类犯罪,由多种具体侵犯财产犯罪的类型组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财产犯罪具有犯罪数量高发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等重要特点。财产犯罪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不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遏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情境预防是指在具体的时空内有效控制犯罪目标以减少犯罪机会的犯罪预防方法。其内容包括犯罪对象预防和犯罪环境预防。犯罪对象预防通过对易遭受侵害的对象予以物质性加固增加犯罪的难度以减少犯罪 ;犯罪环境预防包括环境监视和环境设计管理。  相似文献   

7.
网络经济犯罪日渐突出,严重危害到市场经济秩序。网络经济犯罪呈现犯罪组织虚拟化构建、犯罪客体的远程化侵犯、犯罪工具网络化获取、犯罪手段向信息化延伸、犯罪资金电子化流转等特征。应建立社会综合防治管控体系、创新惩治网络经济犯罪模式、完善惩治网络犯罪立法,以有效打击网络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8.
针对犯罪动机概念内涵不清、应用混乱的状况,文章对犯罪动机概念提出本质和界定方面的质疑。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内部起因;预期的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根本属性;犯罪动机不是犯罪行为的共同属性,而应该是犯罪心理学的通用概念;犯罪动机概念应修订为犯罪的动机,可划为犯因性动机、一般性动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犯罪动机、模糊犯罪动机、无意犯罪动机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情报分析研判是我国公安信息化的关键环节。近几年的犯罪情报分析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情报分析的概念、犯罪情报分析的原理、犯罪情报分析的原则、犯罪情报分析的方法、犯罪情报分析的技术等方面。综观理论研究成果,我国的犯罪情报分析研究正从理论思辨发展到强调实践应用性、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智能分析。同时,我国犯罪情报分析研究在犯罪情报用户需求、犯罪情报分析人员思维方式、犯罪情报分析要素和指标体系、犯罪情报分析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正《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属于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在司法实践中,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比较容易认定,但对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颇具争议。笔者认为,及时性、自动性和有效性是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成立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