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城市聚集、区域经济增长与聚集效应的正相关关系,论述构建区域聚集效应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观点     
《群众》2017,(18)
正刘世锦:大都市圈需确定合理的聚集半径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具有不可替代的聚集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结构问题。首先要解决"大都市圈半径有多大"的问题。比如,北京周边应该建设一批小镇,把城市核心区的部分职能转移出去。这些小镇与市中心的距离不能太远,大致不超过50公里,太远聚集效应就会打折扣。在确定合理的聚集半径后,要通过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尽可能降低城市聚集的负面效应,如职住结合,缩短通勤距离,形成紧凑型城市结构,使城市的聚集效应达到一种更高水准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聚集不断扩展,聚集了一个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区域经济综合体.其经济聚集的机理在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脉优势和市场体制优势等,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局面.但随着经济的聚集,环境资源问题凸显,经济转型的困难和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进程,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聚集效应的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4.
张超 《学习与实践》2012,(10):16-27
大都市圈是在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内构建起来的包括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和多个中小城市的空间实体,需要在多城市空间层级体系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分析。即地理区位差异引发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决定了城市功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地理区位差异的有限性决定了城市竞争关系的存在,互补与竞争的空间作用构建了大都市圈内既相对稳定又动态优化的层级结构体系。区域交通格局的不断优化能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而提升大都市圈空间均衡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因此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其理论基础。笔者从生态学、经济学及法学这几个学科领域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地租论、耗竭补偿论、外部性理论及环境公平理论,从而探寻这一制度获得社会认可的理论根源,为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相关政策工具和具体制度的建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城市引力与欧氏距离值测算法,研究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及其匹配状态,能够为城市及城市群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广州、深圳、珠海之间竞争性较强、互补性较弱,与区域内其它城市之间互补性和联系性都有待加强;而与全国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区域分布较为均衡,但是属于强、较强经济联系与强、较强互补地缘经济联系理想匹配的比重较少,更需要增强经济关系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职住空间关系是城市居民与企业空间选址及空间均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形态的变迁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结果,具有内在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符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对集聚的外部不经济的克服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大卫.哈维为代表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城市空间的认识,但其理论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本文在简要评述大卫.哈维的资本三次循环的基础上,深入阐发马克思空间经济思想的微观基础并阐释其对于空间问题的认识和经济学学科整合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聚集效应随其规模扩张而增强,但是规模超界,则会出现聚集不经济。本文根据我国1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结合城市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用实证方法导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地域性主要城市的规模,并认为西部省域经济要实现和谐发展,应限制超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重点培育一些150~270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变“单极”拉动的短期效应为“多极”驱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都市群网络化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使都市群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潮流中的焦点问题。实践证明,政府主导的集权化都市群治理模式过于强化政府的权力本位主义,无法保障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市场化主导的分权化都市群治理模式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未能弥补政府集权化治理中的缺陷。本文认为,在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治理模式不仅对政府和市场为主导的都市群治理模式提出了质疑和反思,还为治理中国都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体制问题、城市政府之间关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本身也是当代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都市群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继通 《桂海论丛》2012,28(2):76-81
借鉴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剖析北部湾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城市流作用强度模型,分析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最后探讨了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运用SPSS软件对2000-2009年期间民族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位序规模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城市体系分布呈低水平序列分布,薄弱环节在等级序列的两头:一是缺乏位序最高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有限;二是位序最低的小城市力量薄弱。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发展过程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集聚度不够。民族地区城市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是重点发展低位序的小城市,发挥其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晋级,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群,增强城市集聚能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底,广州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这种“运动式”改造,是在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下“改”起来的。以自发流动人口聚居区与非正式经济立足的城中村,区域空间形态与其非正式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改造,可能使原有非正式经济体系发生急剧转型或撤退,并给流动人口城市居住及生活以致命影响。由于城中村非正式经济拥有细分市场下的特定指向性,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经济方式,应拥有现背景下合理性生存空间。结合原有社区基础,引入更具有弹性与社会效益视野的城市更新理念,逐步实现城市改造,并为非正式经济留下必要生存发展条件,会更有利城市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刚 《中国发展》2013,(6):86-89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过程,同时具有人口持续集聚的特性,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进程中,出现顶层设计的缺失、中心城镇的示范作用不明显、有城无业导致人口集聚难等不和谐音符,该文从中心城镇的设计与建设角度,多角度论述了中心城镇打造成要素集聚区,实现对周边卫星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业”的理论思考与施政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炼 《中国发展》2008,8(2):95-105
在中国倡导发展城市农业,不仅意味着将现代农业的科学组织形式引入城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物资源的有序供给和和谐生产,同时,更意味着将大农业的综合组织与空间布局理念引入城市与城市群落的大范围空间布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中国城市化的主导发展理念:即从同心圆式或摊大饼式的外延式扩张向网络状空间布局扩张的转变;由单纯的资源环境消费型城市向再生型生态城市的转变;由城市扩张对农村的吞并和对农民的驱赶向城乡有机融合及农民的产业工人化转变。为了确保这一转变过程成功,有必要进一步从行政角度廓清城市农业这一概念的含义,以确保它能恰当和有效地体现、贯彻于政府决策和施政之中。同时,一个成功的城市农业发展规划必须有真正创新的发展思路,考虑到中国当前发展主义至上导致的城市发展理论单一性的思想阻力,建议将城市农业的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予以推展。  相似文献   

18.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形成了由“集中交易市场一上柜市场一兴柜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促进了台湾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陆业已具备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同台湾相比,大陆资本市场层次性不够清晰、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升降转板机制尚未形成、场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互补性,两岸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主板市场、场外市场、升降转板、资本监管等领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警力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警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城市警力供给有限。如何优化城市警力资源配置是一个新课题。城乡间警务运作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城市警力配置的评价标准和基本原则不同于农村。优化城市警力配置的途径应是明确警察职能定位、创新警务工作模式、推进警力资源重组、改善警察队伍结构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城市园林有害生物治理对策与防治实践明显脱节的现状,分析园林绿化特质和植保实际状态,提出以"IPM-NPR"策略为基点,以园林植物为轴心,以寄主植物与有害生物协调共存为目的,以系统工程、资源意识、灾害意识、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为内容,构建适合城市园林特色的园林有害生物治理体系,拓展园林植保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