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语言陷阱”,就是利用表面堂皇、符合常规或者似是而非的语言,使人上当吃亏,从而牟取私利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本质上看,现象芜杂的“语言陷阱”,主要有几种类型:人均论、均价论、公共利益论、有关部门论、优惠免费论等。  相似文献   

2.
“趋同论”在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同论”在我国的影响郑吉伟“趋同论”原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似点越来越多,这两种制度最终将“趋同”于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趋同论”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当时...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曾激起国人奋发图强之志。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光有“图强”之心,而不甚求“图强”的科学途径,这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图强”的努力陷于事倍功半的难堪状态之中。以史鉴之,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以远观之有:产生于“大跃进”年代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土法炼钢”的政治笑话。以近观之有:产生于改革年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等。事实上,这种以口号代替科学,以冲动代替理性的“图强”操作行为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使我们空耗了不少的时光和资源。同时,它还使我们渐忘了科学的严谨和理性之…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与道德”问题是目前社会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问题的集中的提法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人们始难料到的问题,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承受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所引发的许多不良社会后果和思想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市场”发育不成熟、不正常;或者认为中国“人的素质”低,因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道德问题。沿着这两种思路,我们必然把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放在如何使市场发育得“成熟”一些上,或者如何提高“人…  相似文献   

5.
论转型社会的道德价值疏离化趋势王南湜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国人面临着一种道德抉择上的巨大困惑: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现代化之必然要求;另方面,市场经济的实现所带来的某些与传统道德价值相悖的市场行为方式,却又使人们在接受这一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赵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现代文明,它不是纯经济的东西。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内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劳斌同志:修身使人高尚,使人能成为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之八,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就我耳闻目睹的情况来说,往往又使人产生别种想法。传统的修身现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条列在前面。所强调的意思是:与人共事要讲“忠”,即忠诚、忠实;与人相处要讲“信”,即信用、信誉。这些意思,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仍不失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原则。可是,眼下一部分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你讲“忠”和“信”,他搞“假”和“骗”,有时弄得吃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吃的。有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商业界今天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广为社会承诺。其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使人目不暇接。如某某企业(公司)郑重向广大消费者承诺,如“在本店购到假货,愿以一罚十。”或“绝不卖假”,等等标牌立子店门。乍一看到此类的“社会承诺”,消费者心里便会增添一份信任与信心,既感到了在社会交易中个人地位的提高,又感到人格尊严的保护。然而,因对社会承诺的法律意义认识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有人要问:它是权利,还是义务?是份内之事,还是额外施恩?本文拟就此种社会承诺的法律性质,与合同成立要件的承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一体的开启,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新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执政理论从“稳定论”转向“和谐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经济增长、解决温饱转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政方略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管理;改革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桂海论丛》2013,(1):2+133-F0002
孙春晨,男,江苏省扬中市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道德与文明》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工作。出版《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生死论》、《伦理新视点》、《人生幸福论》等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穷人经济伦理问题》、《经济伦理学:从构建体系走向问题意识》、《“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等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伦理新视点》(合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人生幸福论》(合著)获国家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获“中国伦理学会首届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四十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政经不分、政企不分、政经连体,使偌大的中国社会失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公平交换环境,使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体系链无法形成,进而也缩小了人与人自身发展的空间,失去此社会与彼世界需求补充的空间。 政经连体,使“黑市”披着合法的外衣猖獗,使权钱勾结而舞,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产生紊乱。现实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2.
走出传统文化与行为表象的误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西南交通大学肖平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人们一方面赞叹它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但又不能不哀叹随它一同出现的道德失范与混乱。一时间,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话题,出现了“代价论”、“滑坡论”...  相似文献   

13.
程萌 《学习与实践》2023,(3):121-129
“奇点”是当前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影响的重要理论框架。它通常用来表示人工智能将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打破人类与机器之间界限的巨变情形。而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尽管近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变化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变趋势,但它在实质上难以获得人之为人的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主体性意识。基于此,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内在勾联的角度所总结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科学价值。这即是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带来的并非“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  相似文献   

14.
“代价论”评析沈新力所谓“代价论”其完整含义是: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必须以牺牲精神文明为前提条件,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付出必要的代价。应该说,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一...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值此世纪交替之际,对教育救国思潮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无疑会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救国论是近现代中国先驱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其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的兴起。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的一次激烈交锋,它揭开了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序幕。面对列强的侵凌和船坚炮利的威胁,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16.
毒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志红 《新东方》2005,(1):23-27
当今世界,毒品走私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的“恶性肿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难以幸免。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毒品泛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吸毒使一大批人丧失劳动能力,变成由社会供养的包袱,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兼容性姜汉斌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能不能兼容?这是当前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遇到的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就缺乏理论支持。对于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二律背反”论者认为:发...  相似文献   

18.
国企改革不进则退萧瑞最近传出的有关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延期一年的消息令人百感交集:一方面中央下定决心,扎实推进,决不允许试点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重重困难使人冷静: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有漫长的路途,指望“药到病除”,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同认识活动(效用论和境界论)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异化和和谐),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规范主体行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高人的精神需求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基本方面,是人所特有的。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无疑是发展物质财富的机制,这一机制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只是它的“副产品”。但不能由此断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使道德滑坡,人的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逐渐萎缩。我们认为,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