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建龙 《青年论坛》2011,(2):140-142
以直译为主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全面准确阐明原作的含义,保持原作原有的风格。商务英语翻译要求译者选词要准确,概念表达要确切,物与名所指要正确。商务英语翻译原则与直译的翻译原则相吻合,准确性与其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相吻合,专业性与其保持原文的结构形式、行文规范相吻合,实用性与其语言流畅易懂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华北 《传承》2009,(20):148-149
《杀人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重要小说。海明威以他的"冰山原则"作为创作的宗旨。以《杀人者》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原作意境的再现、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翻译艺术的创造性三个角度来说明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杀人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重要小说.海明威以他的"冰山原则"作为创作的宗旨.以<杀人者>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原作意境的再现、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翻译艺术的创造性三个角度来说明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霞 《前沿》2013,(14):130-131
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学翻译是一项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即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有着极为重的影响。本文在从翻译对象选取、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等宏观层面探讨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影响的基础上,以个别文本翻译为例简阐释社会文化对翻译策略、词汇使用等微观方面的具体操纵表现。  相似文献   

6.
语言表征危机认为现实是语言建构的,没有客观现实可供语言来再现,属于语言学转向的范畴;而文化表征危机不否认现实的客观性,只是在权力的操纵下文化已失去客观再现现实的能力,属于文化转向的范畴.后殖民译论是语言表征危机论的产物,认为翻译不可能;它同时又是文化表征危机论的产物,主张对边缘文化群体进行反表征,纠正被西方扭曲的形象,因而翻译是可能的.两种危机论的转换造成后殖民译论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纠正后殖民表征危机的途径在于摆脱对权力的恶意操纵,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以他者为上的心态,努力做到近真.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因其涉及的文本特点,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个再创造者无疑就是译者,他是文学文本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实现者。在这一转换中,他的主体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译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刘洛林 《青年论坛》2004,(4):118-119
目前各类翻译教材中对标点符号的处理,既没能做到尽量传达原文形式,有时又损害了原作的效果。根据孙致礼教授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中的主张,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标点符号;如果译文结构发生了变化,则应随之作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9.
谭海燕 《前沿》2012,(16):144-145
汉语诗歌由于它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汉语古诗的英译是向世界介绍我国语言文化很好的途径.解构主义独特的翻译视角,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尽可能保留差异,在保持原文语言的本质的同时,增加其可接受度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英译中形象的理解及其审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红卫  郭慧 《理论月刊》2005,(7):123-125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更是用形象诉于灵魂。翻译古诗词时,译者要仔细分析诗人塑造形象的方法,并发挥形象化思维,忠实地再现原作中千姿百态的美妙形象。  相似文献   

11.
翻译有条基本原则是:既要忠 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 要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还要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状词,是苗语词汇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苗语的优势之一,没有它苗语表达事物就缺乏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把汉语译成苗语,不能不涉及到苗语状词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梁黎  何军 《前沿》2014,(11):215-218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强调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贝娄的小说Humboldt’s Gift为例,根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从文化过滤的层面来分析翻译中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也就是说,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译者如何对原文进行歪曲、增减、渗透等,从而导致原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陈保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文化活动。语言模式浇铸了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模式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深刻的建构作用,建立在这种语言文化上的文学活动必然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语言又是文化的根本纽带,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这种纽带影...  相似文献   

14.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平 《湖北社会科学》2006,1(4):120-122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德语《圣经》,使《圣经》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动摇了教会的权威,推进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的《圣经》翻译是德国乃至欧洲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统一了德国语言,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为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译学辨误     
颜方明  范武邱 《求索》2005,(10):184-185
一“翻译学”与“翻译”、“翻译理论”之误读“翻译学”本质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科学,艺术,或技术。自从有翻译活动以来,译者们就认识到翻译之艰辛。对于译者来说,要把原文信息与原文语言结构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必然会在如何恰当转换两种语言的符号方面碰到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考虑,翻译是很接近于实用性操作“技术”的,现在很多翻译实践家都还持这种观点。当然翻译界更多的人不断提出翻译是再创造的艺术活动,译作有其独创的艺术价值,译文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更是有人把翻…  相似文献   

16.
将变译能力带进高校翻译课堂,是当代社会发展对翻译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翻译教学的重要补充.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如何"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翻译目的、目的语读者特征选择恰当的变译方式,并在一定变译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是翻译教学中变译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中首先是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用另一种语言把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正确的理解是关键和前提。在英语名词的汉译中,对原文句子的理解,总是先从基表层意义开始,然后深入到其深层意义,即实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是论文评审中的主要参数之一,也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质量及其评审。从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看,必须正确掌握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9.
蒙译汉在蒙汉文学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云峰两个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其文学作品进行互相翻译介绍。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如果不通过翻译介绍,它是很难在另一个民族中发生广泛影响的。从比较义学的角度来看,一部作品在被翻译之前,在本民族传统中为它...  相似文献   

20.
雷超 《前沿》2012,(8):131-132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