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是典型的"三无"制度,即城市土地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性(禁止土地转让)的使用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作为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土地制度自然需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其中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即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地价评估机制及加紧建设规范化的农村土地交易机构。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机制,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三是从立法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即充分彰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确立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城市土地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稀有资源,而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急需的资金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土地收益与土地价格的关系;随后分析了目前地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市场不完善,地价体系不健全等;最后对如何加强地价管理以提高土地收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原则下,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发展道路。现行的土地制度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障碍,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和发展: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农民宅基地制度及农民住房财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实现;改革征地制度、划拨制度及工业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调整用地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市场决定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户籍制度、财税制度、融资机制与土地制度联动改革,改变土地财政的城镇化融资模式;政府回归土地管理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谭喜祥  欧阳斌 《前沿》2009,(2):159-162
实行和鼓励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促进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和消除土地隐形市场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克服划拔土地制度弊端的出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实践出现了一些急需法律予以规范的关系,但现行的土地划拔使用权制度存在观念落后,制度相互矛盾和制度缺失等问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制度变革要求,亟待完善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洪 《思想战线》2000,26(2):41-43
城市土地优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尚不完善,土地优化利用研究未能与土地市场化结合.根据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及不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措施最主要的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推进土地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索江宏 《前沿》2006,(12):213-214
当前土地市场混乱的原因主要有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地方领导政绩因素、土地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解决土地市场混乱问题必须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8.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13,(1):119-123
分税制以来的财税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倚重土地财政的运行模式,推动了上一轮经济持续走高,但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房地产泡沫,也存在着巨大的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并不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应该按照公共财政的特质要求理清土地财政的制度调整思路:建立健全统一的、稳定的财政收入制度:调整优化财政的公共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化、法治化的财政管理体系;构建公开、民主的财政决策制度,以此促成土地财政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实际经济政治形势来看,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改革极为重要。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始终将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拒之门外,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结构转型,也不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要改变这种局面,具体说来,就是以农地流转为契机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价特性完善土地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张安录 《理论月刊》2007,(10):156-158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具有价格是基于土地具有给人带来收益和服务的能力,但其数量受到供求中需求方面的强烈影响。认清地价特性,运用地价工具对于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明确政府角色和目标、建立多元化土地价格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各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速度、形式、规范性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包括集体土地产权体系的混乱、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等。因此,要稳步、规范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必须首先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体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体、探索流转市场的运行机理以及完善流转市场的相关元素。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1):93-93
张丽艳、李娟在《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农民工能否融人城市关乎城市化进程,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之下农民工融人城市缓慢,推进城市化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激励问题,政府应树立以市场思维解决农民工融人城市问题的理念,立足于双边制度激励,设计对农民工的利益激励、成本激励以及对政府的规模激励、土地激励、治理激励的城市化政策,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三者联动改革,实现二者在促进农民工融人城市过程中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由建勋 《中国发展》2007,7(3):70-73
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林双林 《人民论坛》2021,(5):134-137
新加坡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非土地财政模式,尤其是其“居者有其屋”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独立于政府财政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也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非土地财政体现在政府主导、合理配售,以及低廉的政府场地租金上,推动着新加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鉴于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可通过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等方式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转型期,实质挑战是如何维持城市中心经济增长的秩序,带动大多数流动人口转移和融入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土地制度居功至伟。征地制度把城市建在了国有土地上,又通过政府推动城市综合开发和市场激活土地价值的机制,形成了城市扩张的土地制度框架。相反,当下流行的集体土地入市和农民自主城市化主张,从经验、法理、理论及改革等四个方面都存在逻辑问题,其实践如果转变为正式的法律制度,将严重影响正在快速进行的城市化。正在试点的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原则,坚持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大局,避免掉入土地财产权利陷阱。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产权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城市土地经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城镇化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市场多头供应、“生地”出让、“形象、政绩”工程泛滥、城市化吞噬耕地、“双轨模式”滋生的灰色土地市场、新“圈地运动”、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从土地产权的制度根源上得到解决,很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引发新的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高峰,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对城市土地经营的源头——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及城市土地上的权利群,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对其在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体系庞大、手续繁杂的行政审批制度,已暴露出许多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18.
李怀明 《创造》2003,(4):25-26
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包括荒地、果园和鱼塘等)的使用权(又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限时、有序”的原则让渡给其他人使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渐达到农民之间、农工商之间收入水平趋同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夯实流转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模式上来说,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向现代医疗保障制度转变,我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从理念到架构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生活消费品买卖和原材料、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交换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枢纽环节,连接着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过程,生产者离不开市场显示自己,消费者也离不开市场满足自己。而市场要有效的配置资源,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即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又是构筑这一新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支柱。市场体系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