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论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讲的“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主要指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其中又着重在最后两年,即一九一六年秋至一九一八年夏这段时间的哲学思想。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的世界观正处在不断酝酿、变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必须注意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间,固然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发生矛盾,但总的来看,是一致的。特别是在研究青  相似文献   

2.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08,(1):131-136
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革命的逻辑,又有生产的逻辑。两种逻辑混合使用,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由于毛泽东对政治和经济的熟悉程度不同。追本溯源,还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发展趋向有关。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给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大体上也可以这样地评价毛泽东。他虽然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精辟的哲学专著,但毕竟数量不多;他的逻辑同样渗透  相似文献   

4.
再析毛泽东形式逻辑观的成因颜华东多年来关于毛泽东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一直是研究当代中国逻辑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课题,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关于毛泽东逻辑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本源或原因则论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东 《湖湘论坛》2004,17(5):65-67,73
历史和逻辑是辩证统一的。纵览毛泽东 5 0年代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历程 ,可以概括出以下内在逻辑 :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和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关系这二元价值尺度来认识私人资本主义 ,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因素对他的影响 ,这三方面因素是促使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变化的动因。正是受这些动因的影响 ,使得 5 0年代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 ,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演变性 ;其次 ,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策略性 ;再次 ,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强烈的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倾向性。在分析动因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可以看出深受传统文化和马恩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浸染的毛泽东在思想上具有不喜欢资本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新桥 《理论月刊》2004,(12):18-20
本文从毛泽东思考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起点、如何理解“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等问题入手,对毛泽东有关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他关于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的正确思想,对我们今天来认识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曹惊明  肖晓运 《前沿》2006,42(12):3-6
研究文化的本质要以研究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文化不仅是外部世界的人化,同时又是人自身的主体化。没有文化,人就不成其为人。毛泽东深谙此理。毛泽东领导中国文化转型就是从调查研究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状况起家的。在毛泽东的文化视野中,人是他的文化本质的逻辑起点,人的实践是他的文化本质的现实根基,而毛泽东提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则构成他的文化本质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8.
试述毛泽东的军事逻辑思想刘学义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军事科学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军事逻辑思想。综合起来,毛泽东主要从战争和政治,一般和特殊,根据和条...  相似文献   

9.
熊芳 《理论月刊》2010,(9):21-23
本文以时间为序,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第二阶段,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第三阶段,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试图揭示其中的变化与内在逻辑,以期对我们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一项新成果──《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评介吉勇夫由李恒瑞主编,李恒瑞、叶志华和陈创生共同撰写的《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毛泽东认识论学说结构与特征》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立论准确、论述深刻、具有新意的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提出“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从西柏坡时期到新时代,“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对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应对复杂环境、完成战略任务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阐述“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考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时期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条件和形式;改革开放新时期,则主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和实践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转换,缘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需要,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早期历史观尽管具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但它仍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它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毛泽东早期历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个人英雄史观。这两个方面又具体化为三个逻辑层面:观念造成文明、圣贤慈悲救世、改造社会从改造哲学入手。  相似文献   

14.
逻辑的真理性是需要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加以证明的。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资本论》是“按照历史”又“按照逻辑”的方法写成的。进行公安理论研知,深化和发展公安学基础理论,也应当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万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于芳 《传承》2010,(3):12-13
过去,我们一直把毛泽东与莫斯科的关系简单看成是莫斯科对毛泽东的压制和毛泽东与莫斯科斗争的历史。但是我们通过对历史事实深入研究后发现,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受的打击排斥并不能等同于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压制,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关注,并对毛泽东卓越的才能给予了肯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陈其胜 《桂海论丛》2010,26(5):7-11
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点在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结合点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其生长点在于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其落脚点在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以上逻辑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晚年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上出现了目标与途径相悖离的现象。应该说,这种悖离现象与毛泽东的思想演进轨道、与他晚年的哲学思想、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笔者欲就这些问题发表一点探讨性意见,以作礼物。一毛泽东晚年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上出现目标与途径相悖离的现象,是其思想演进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中国近代惨痛历史的认识以及中国革命现实诉求的考量,毛泽东指出广大农村是革命力量的落脚点和聚集地。在此基础上,毛泽东逐步形成一套关于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这种以农为本的农本主义思想,成为其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成为了确立划分中国农村阶级标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1912至1921年初,青年毛泽东在历史与个体、客观与主观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逻辑中,呈现出从传统话语到现代话语、唯心话语到唯物话语、改良话语到革命话语的嬗变。代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潮流的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塑造了毛泽东早期话语转向的历史语境;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毛泽东话语转向提供了理论铺垫;毛泽东早期的政治实践,特别是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构成了毛泽东转向革命话语的现实动因。话语转向意味着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深刻转变,为毛泽东面向时代、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石,对于毛泽东面向实际、面向工农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们一直把毛泽东与莫斯科的关系简单看成是莫斯科对毛泽东的压制和毛泽东与莫斯科斗争的历史.但是我们通过对历史事实深入研究后发现,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受的打击排斥并不能等同于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压制,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关注,并对毛泽东卓越的才能给予了肯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