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民期待已久的第四次修宪从八个方面对我国《宪法》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将“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这在我国宪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次修宪赋予了公民更广泛的权利,将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显著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邓小平年谱(1975-1979)》一书中,对邓小平同志在修改1978年宪法、制定1982年宪法中的主要活动和重要意见的记载,至少有14处之多。例如,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全面修改宪法的建议,并对修宪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3.
《公民导刊》2004,(1):M004-M004
“宪法不是预测未来。”中共著名理论权威逢先知5年前在中国第三次修改现行宪法时对记者说,“修宪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功经验的肯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5年后的今天,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再次成为必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22日起开始讨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形成议案,修宪步入法定程序。然而与以前三次宪法修改明显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4.
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成为 2 0 0 4年修宪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紧急状态入宪进行宪法学思考 :紧急状态的内涵和外延比戒严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宪法要求 ;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是宪法职能转变的标志之一 ;紧急状态入宪使得国家紧急权具有正当性 ;紧急状态入宪整合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各项具体紧急状态立法 ,为制定《紧急状态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紧急状态入宪丰富了宪法秩序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稳定性与宪法适应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修宪并不必然代表其稳定性的破坏。判断宪法稳定与否不应仅以宪法文本是否变动为标准,而应以宪法是否具有适应性,以及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是否被一以贯之地遵循来衡量。据此,我国现行宪法在短短20年虽经数次修改,但是这并不能够当作认定我国宪法具有“不稳定性”之虞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宪法修改程序包括提案、审议、起草、议决、公布这几个程序,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为了使宪法修改的程序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以更好地保证宪法的实施,我们可以借鉴外国一些先进民主的做法,把修宪程序落到实处,把具体的修宪程序变成明文规定,而不是一纸空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民参政议政权利的实现,体现程序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7.
苗连营 《人大建设》2004,(12):30-32
共和国的宪政历程,风风雨雨,半个世纪,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尽的遗憾。认真反思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12·4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本刊将连续刊登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苗连营的文章,以我国宪法修改和演变为基本脉络,从修宪背景和修宪方式这些侧面去探讨宪法和宪法现象的一些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8.
周叶中 《政策》2004,(5):53-55
2004年3月14日,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通过。这次修宪,始终贯穿着“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体现着“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对于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快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宪法修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萍 《人大研究》2003,(9):4-10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之后 ,国内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些有关修宪问题的文章 ,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一、宪法修改的方式世界各国宪法修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部分修改 ,即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变更、补充或删除。我国于 1998年、1993年、1999年分别对现行宪法进行的三次修正就属于部分修改。一种是全部修改 ,即按照宪法的修改程序对原宪法重新改写 ,原宪法废止 ,新宪法生效。我国于 1975年、1978年、1982年分别通过的宪法就是分别对前一部宪法进行全部修改而成的。关于我国宪法的修改方式 ,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  相似文献   

10.
写作的力量     
【日本时报网4月22日文章】题:想象一下,陆军和水兵们一起载歌载舞 人们预计.日本将通过全民公投来修改宪法.为此日本民众得好好考虑一下他们希望如何修改宪法.首相安倍晋三把他的政治生命押在了修宪上.但日本人民似乎并不确定是否想要修宪。  相似文献   

11.
王宏 《时事报告》2004,(5):24-26
此次宪法修改,历时1年,广泛征求民意,关注民众利益,共修改了13项,是1982年以来历次修宪中修改幅度最大的一次。在修改内容中,多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特点就是修宪为民。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这是我国现行宪法21年来第四次修正,共提出14项修宪建议,其中“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内容引发了各界关注,被称为中国25年改革开放成果的里程碑式体现。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可见,宪法的修改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自1982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三次修改宪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宪,本文拟谈谈对这四次修宪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思想理论方面1.思想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宪法的地位及修宪的重大意义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982年全面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次修订。每一次宪法的修改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满足着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权利需求,是党和政府顺应民心民意的结  相似文献   

15.
祝明 《中国减灾》2004,(4):14-16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6.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23):27-30
从1980年9月开始起草,到1982年12月4日正式问世,现行宪法至今已经走过了32年的伟大历程。回首32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共和国跨越发展的步伐,现行宪法也完成了四次载入中国法治建设史的修正。从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为土地出租全面开闸,到1993年修宪,将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再到世纪之交的1999年修宪,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制宪及4次修宪"路线图",主动脉流淌着"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基因。《论语·为政》说,"三十而立"。宪法公布实施三十周年,已步入成熟、稳健的而立之年。如今,公民宪法意识日渐累积,越来越多的公民运用宪法维护合法权利,宪法文本走进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宪法精神和公民力量良性互动,让人们触摸到宪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已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特别是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体现了维护宪法稳定和实现宪法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中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这次修宪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宪政建设为主要特征的依法治国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组织引导全体公民学习宣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既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宪法监督的主体机构、法律制度不健全,因此,要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应该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在人大之下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该机构拥有违宪审查权、宪法解释权、受理违宪诉讼权以及裁决国家机关的权限争议;完善宪法监督的法律制度,制定宪法修改法、宪法监督法、宪法解释法。此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20.
修宪,民营经济又一春——重庆民营经济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丰 《公民导刊》2004,(2):13-15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提出的14项宪法修改建议。其中第十三条,修宪建议作出了如下表述:“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