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袁祺 《求索》2005,(12):135-137
本文通过深入辨析霍兰德对拉康学说的批评,认为霍兰德批评拉康学说具有两层目的:首先,反对精神分析的哲学化,澄清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其次,强调精神分析批评必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基础之上,抵制当今文学批评中滥用拉康学说所造成的不良之风。  相似文献   

2.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2月版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学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雅克·拉康是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巴黎弗洛依德学派”的创立者。他并不打算创立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而只想把弗洛依德的理论提高到科学的水平。他汇编成一卷本《文集》的那些主要作品,都公然以《弗洛依德学派丛书》的形式发表。其著述不仅包含精神分析的理论,而且也包含着重要的社会见解。这不仅对其他的结构主义者,也对法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切入,围绕着女性主义对其的批判、继承、发展和反思,深入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弗洛伊德是否是一个彻底的生物决定论者目前还尚未定论,对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挑战,可是这并不能否认其理论内在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张梅 《传承》2009,(10)
精神问题已引起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拉康的精神分析法,尤其是他对人的精神本质的探究,为我们理解精神问题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方法.通过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探究,我们发现,忽略了对人类精神本质的追寻,忽略了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我们的分析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在实践中找寻有效的方法.借助于拉康无意识中的"真实",我们才能在正常的人与有精神问题的人之间做出正确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张梅 《传承》2009,(20):90-91
精神问题已引起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拉康的精神分析法,尤其是他对人的精神本质的探究,为我们理解精神问题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方法。通过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探究,我们发现,忽略了对人类精神本质的追寻,忽略了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我们的分析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在实践中找寻有效的方法。借助于拉康无意识中的"真实",我们才能在正常的人与有精神问题的人之间做出正确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独特、独树一帜,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他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9.
谭文芳 《求索》2005,(7):116-118
解释学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一道成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三大势力”,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解释学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以及利科的结构主义解释学和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的方法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视为欲解释的文本;支持了人文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的新发展;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0.
袁小云  许丽平 《求索》2012,(3):110-112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前半部分通过珍爱选择和争取同性恋结婚权的实例,说明西方女性主义在实践中的分野,以及在全球消费大潮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谈了生活方式女性主义同消费文化的关系。文章认为,女性主义,无论是西方的或是中国的,如果把着眼点放在个人选择上,就会丧失它和社会历史的相关性,成为中产阶级妇女无病呻吟的场所,如果非要将生活方式的选择说成也是一种政治性的,那么这种政治就是一种消极的政治、一种自恋的政治。作者指出,女性主义不是真理,是对自身所处的某种社会权力结构的反应,常常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当前美国正向世界武力地、文化地、经济地推行自身的生活方式,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西欧和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5.
以“无意识”为最基本假设和理论核心而展开的精神分析 ,体现出致力于人的状况改善的基本精神 ,把“认识你自己”这一知识的本质问题 ,从“人是万物的尺度”深化到“什么是人的尺度”问题上。为人的自我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寻求一种更加全面的视野 ;为从心理分析走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分析开辟了道路 ,让人类重返精神的家园。这一学说的批判性意义 ,为经济人类学透过经济的物质性功能而去追寻其本原的意义 ,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 ,从精神分析角度提出货币的象征性涵义假说、对货币存在的一系列悖论关系的联结 ,把货币分析引向一条历史理解的道路 ,提示人们去关注货币存在中的权力因素 ,为我们理解货币象征存在形式的物质化过程 ,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民族国家的疆界,迅速改写着地方、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对妇女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超越国家边界的妇女问题迅速攀升,如贫困的女性化,女性移民人口的增长,等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里的连接,比如联合国的世界妇女大会,跨国NGO妇女组织和因特网。为界定这些全球化的新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妇女运动的发展,自上世纪后期,“全球女性主义”,“跨国女性主义”的概念先后出现。本文将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历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实践为开端,进而转入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全球姐妹情谊(globalsisterhood)的分析,然后通过对跨国女性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介绍,进一步考察跨国女性主义的知识生产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女性主义的视域内,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缺席与国际无政府状态之关联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命题。作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的重要理论预设——国际无政府状态表现出男性特征。本文沿着现实主义设定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从对自然状态下女性特征的解读、男性化国家的描述以及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女性缺席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现实主义逻辑中女性之缺席与无政府状态的相关性,指出女性缺席是现实主义逻辑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无政府状态的前提而非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际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战争与和平问题受到该学科各理论流派的关注,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将着眼点由“妇女”转向社会性别,从现实存在和文化象征两个层面上剖析由社会文化界定的两性在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双方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宗旨在于彻底颠覆由男女被人为地两极化所导致的、以等级制和排他性为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畅引婷 《思想战线》2005,31(4):111-114
10多年来,西方女性主义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于我国学界新的学术理念的确立、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作为舶来品的西方女性主义,在引进和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解放实践密切结合,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妇女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因此,当前应着重处理好学术与政治之间、提高与普及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