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社会化报警服务的智慧城市应急信息汇聚构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智慧城市应急响应信息汇聚构架,采用在城市节点综合利用视频、报警等感知手段采集信息,经社会服务响应平台对感知事件分类处理后向政府应急处理中心上报警情的综合应急响应方案。其关键核心在于实现社会化、分布式的报警服务响应平台对各城市感知节点信息的接收、分类、处理、上报与存储,成为政府公共应急响应处理的前置筛选,以解决城市级海量数据的有效过滤与分布响应。  相似文献   

2.
王红 《前进》2015,(3):53-54
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和隐患仍旧十分突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内外部环境也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区域政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还是各政府、企业机构等重要信息资产拥有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这其中,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建设和加强的重要环节。一、信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背景  相似文献   

3.
正GZ0320190097广州市气象局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穗气规字[2019]1号各区气象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广州市公众应对主要气象灾害指引》自2015年7月施行以来,在完善公众应对主要气象灾害的主动响应机制,促进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加强广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公众防灾抗灾、自救互救意识  相似文献   

4.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15):31-32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5.
张紧跟 《人民论坛》2020,(12):16-19
近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应急响应能力经受了全方位检验: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指挥得当、执行高效,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继续推进国家应急响应能力现代化,要完善应急响应的法治保障、运行机制、央地联动机制、信息发布与舆情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4,(7):28-31
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7.
鲜圣 《中国减灾》2023,(13):46-47
<正>应急广播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省各地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相比于农村,城镇应急广播建设还未实现社区的大面积覆盖。本文在调研四川省城镇应急广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城镇应急广播建设的路径与建设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服务民生的目标要求,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街道统筹为重点,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多元主体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社会共治结构,连续两年社会建设指数位居北京市16区县首位。2012年,全响应工作模式荣获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2014年,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在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推送内容单一且速度慢、频率低,界面设计单调、功能不齐全,推送内容不适合非学术读者群体,缺少互动和回应等运营困境。究其原因则在于,期刊学术性与碎片化阅读之间的矛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体制局限导致期刊新媒体人才匮乏,以编辑为主的运行方式忽视了作者和读者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文章进行深加工,建立符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设学术期刊新媒体人才队伍,探索编辑、作者、读者三方互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结合美国城市典型的危机事件,研究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模式,通过介绍美国总结“9.11”事件的深刻教训,梳理出美国国家、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法。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安全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减灾规划、应急反应计划、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公众安全防灾自护文化教育等重要环节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有借鉴意义的四方面启示与构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应急联动模式是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首先比较了目前美国、日本与中国的应急联动系统管理支撑体系,从中探究了支撑应急联动系统有效运作的相关因素(即应急联动管理支撑体系)和各类应急联动模式。而后坚持应急联动模式与应急联动管理支撑体系相适应的原则,构建了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协同式应急联动模型,这对新时期我国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模式背后隐含着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人们的行为模式一旦成形,就往往存在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而这种模式要想得到突破,取决于客观上模式运行的结果呈现“报酬递减”效应、主观上人们的“不适应预期”。现阶段,传统的警察应对危机事件的行为模式已经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及时对传统的警察临战模式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理论来指导重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应运而生,虚拟社会已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人类逐渐在虚拟社会中从事着与现实社会相似或相同的活动,并不断在虚拟社会中找到满足感和真实感。由此可见,虚拟社会在人类社会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虚拟社会包含在现实社会之中,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虚拟性与跨地域性、开放性与交互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应急警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繁重的警察临战任务,为了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美国警方在加强警察临战指挥与战术功效的同时,十分注重构建警察临战公共关系体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传播来改善临战环境,提高警察临战效能,其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资讯时代的我国公共行政需要走出与媒体传统关系的误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与媒体关系的本质,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开展行政传播,构建和谐互动的媒体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处理能力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描述了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与现状,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应急联动的概念,并对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与指挥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社区的组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利益整合机制失灵,社区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对和谐社区作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认为社区公共治理结构的建构必须在行政资源的推动下,注重社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但也面临初始行动者的生成、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和社区治理网络的协调与整合等三个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与党群沟通渠道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群沟通渠道是党群沟通中的重要要素,通畅的沟通渠道是推动党群关系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党群沟通渠道的弊端显现,而以新媒体为渠道的沟通则迅速兴起。本文分析了新媒体作为党群沟通渠道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如何善用新媒体拓展党群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全息指挥与协同应急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指挥是对传统应急指挥模式的突破,它基于应急效率对于应急信息的直接依赖性,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和音频与视频技术,开发具有立体全面、实时直观、信息共享、准确高效等特点的全息指挥平台。借助这个技术平台,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有关各方可以更容易建立联合指挥与协同应对的合理机制,克服应急过程中越级指挥、多头指挥和无序指挥等较为普遍的问题,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应急流程,提高应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全过程均衡是当前中国应急管理实践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的实践回顾显示:中国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均衡,具体有五大表现:一是忽视风险预防与减缓;二是削弱监测的动态性、持续性与跨阶段特征;三是割裂预警与其他响应机制的衔接关系;四是低估社交媒体条件下的舆情回应;五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既有的理论研究虽然厘清了应急管理全过程机制的构成与运行,但均未特别强调全过程的均衡。面向中国实践,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中国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均衡可同时强调准备、预防、减缓、响应、恢复、学习6项分阶段机制和监测1项跨阶段机制。这一"6+1"理论框架可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应急管理"促整合"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基础"提供一种共同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