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团主义是一股兴起于欧洲大陆并在那里形成制度现实的思潮,它是一套针对多元主义理论"缺陷"、分析"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在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探讨中,一些学者尝试引入法团主义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的转型过程,拓展了"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思路。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分析路向进行了反思,通过分析法团主义在欧洲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环境,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适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质疑和批评。这些论辩促使学界更为理性地去认识和诠释法团主义理论,这对充实"国家—社会"关系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视,法团主义的分析框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法团主义是国家与社会的一种常规互动模式,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全能主义传统的国家,社团组织的发展更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的特色.本文以苏南模式为例,运用法团主义来具体说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多元主义、国家主义、法团主义三种模式.从中国实践来看,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吞噬社会,属于国家主义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加强社会建设以来,社会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正处在走向多元主义还是法团主义的关键时刻.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合作治理的世界潮流,未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要在分立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走一条混合型法团主义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过程中,作为公民社会的社会中间组织发展存在滞后。"强国家—弱社会"的新权威主义体制,虽然在转型初期发挥了独特的功效,但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与分殊化,越来越显示出结构性缺陷。当今中国诸多矛盾与困境均可以由此得到解释。没有公民社会充分发育基础上的民主,将是民粹主义的陷阱。中国可以借鉴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成功采取的"法团主义协商制"路径,来发展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发展公民社会的黄金时代,但只有当代中国人进一步高瞻远瞩、开阔视野、勇于创新,才能把握机会,迎接这个大转型阶段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因与既有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不同关联产生依附式、合作式和竞争式等三种嵌入关系,通过信任机制、行动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服务策略的施行,产生了提升政治认可、激发社区活力和再造社会资本等多种嵌入效应。以国家法团主义和公民性为视角比较不同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社会组织间的嵌入差异,能更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价值。W市T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案例,是基于嵌入式治理的解释框架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李佳薇 《湖湘论坛》2020,33(4):71-80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呈现一种由"国家中心论""社会中心说"向"关系互动论"的转向。但研究中尚缺乏较为本土的分析框架。借用梁启超"超国家主义"的概念,以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与社会的长时段关系实践为分析对象,创造性地从"化"与"治"、"礼"与"法"两个维度的权力拉锯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展开权力视角下的研析,尝试进行实体论创新与关系论整合。研究发现,这一历史时期"国家融于社会""无国家"与"超国家"特征明显;"文明国家"与"伦理社会"并置,且在"化"与"治"、"礼"与"法"的权力互动中表征为"内圣外王"之理与"平天下"之目标的匹配,"皇权不下县"与基层乡治传统的耦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超国家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彭铭刚 《求索》2012,(9):208-210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路径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探析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特征、结构以及发展状态。在"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影响下,市民社会论和法团主义论都隐含着国家与社会"零和博弈"的色彩,不利于深刻了解国家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国家-社会"互动论则把"国家"和"社会"在不同维度进行分解,将国家嵌入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嵌入国家的部分进行动态的分析,有利于探析非政府组织嵌入于国家与社会中的结构、组织方式、角色策略以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政治发展理论方案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问题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分期、主要视角,并对其中代表性的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作出了评述;此外,本文关注和阐释了新近国内外关于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处于社会中的国家、分类控制、利益契合等新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今后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9.
在公民参与有限的政治体制中实现政策响应,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实现民情表达。新加坡的国会大选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因为参与渠道的单一,国家与公民间形成了庇护关系。为了增强政策响应,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严密的基层组织网络,国家与基层组织间的关系体现出法团主义和庇护主义特征,基层组织则与社区建立庇护关系,并通过发展社会资本来增强社区参与,最终实现民情从民众到国家的传递。然而,由于国家、基层组织和公民三者间的庇护关系较为脆弱,以及法团主义模式具有片面性,都为政策响应带来一定障碍,也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合法性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3,19(3):17-19
文章以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为分析框架 ,论述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多重影响 ,提出政治文明建设要从国家自上而下和公民社会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互动中来推进 ,从而使国家所保护的普遍利益与公民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达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谈志林 《中国民政》2008,(10):30-34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地方社团的生成机制非常复杂。但主要是在宏观制度环境的作用下,以利益为基本诱因,外在制度需求与内在制度供给的相互契合推进过程。中国地方社团的生成机制可以从国家与市场对社团制度安排的供给、市民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地方制度转型的适应性安排、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地方知识精英的主导与网络等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等六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中国地方社团的生成机制.可以窥见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该书《引论》开头写道:“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各种法学流派(或其支派)竞相出现,诸如新自然法学派、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新自由主义法学派、制度法学派、存在主义法学派、行为主义法学派、批判法学派、统一法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的相继涌现使西方法哲学形成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各项社会福利也有了明显的增长,这在本质上是由澳门特殊的政治生态所决定的。在一国两制下,澳门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和示范效应;在立法会对政府施政的制约配合关系中,立法会对政府的民生福利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施政监督作用;在法团主义模式下,澳门社团的社会福利诉求往往得到政府积极的回应,澳门社团日益成为社会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而社团的垄断特性和碎片化发展趋势则要求政府致力于做好利益整合和利益均衡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社会法定位,主要包含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特殊群体利益保障法制等等。在我国极为薄弱的社会法体系中,相对完备的是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制度安排。目前,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社会立法已先后面世,有的还适时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15.
在转型期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极权主义理论、多元主义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合作主义理论都是用来分析中国政治变化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杨金东 《前沿》2014,(13):102-105
利益通过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多样化需求呈现出来,利益协调即是通过满足合理需求进而实现社会关系和谐的过程。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侧重经济利益的协调,特别强调市场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利益协调理论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协调理论强调全面综合、统筹兼顾与和谐发展,对于解决利益矛盾冲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利益多元化的当前社会,“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凸显并成为利益协调的指导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从自由资本主义向福特主义的资本主义转变这一历史语境出发,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考,都与他对福特主义以及由福特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变化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正是福特主义造成了现代国家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特征,并使国家的控制与市民社会的建构联为一体,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与霸权的获得联为一体。在这一基础上,葛兰西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将市民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的策略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战转向阵地战,才能颠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红兵  张瑞 《前沿》2002,4(3):9-13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国家问题 ,形成了独特的国家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特征和目的 ,国家与产权及制度变迁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国家的稳定性等问题。本文试从以上几方面介绍新制度主义国家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勇军 《前沿》2010,(13):162-165
在组织研究上,新制度主义的成就是推进了组织产生、维持与扩散的探索,深化了组织理论对环境的分析,发展了组织变迁研究;局限表现在太强调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限制,组织研究范式的"不可通约",缺乏个体组织或微观制度机制的分析,不能准确解释社会背景对制度扩散的影响;在将来,新制度主义在理论建构上具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中层理论"是必要的研究方向,国家一社会框架等是三个主要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涵,已有研究对社会组织如何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较多,但对于社会组织的战略定位及其在重构国家一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有所忽视。广东社会组织的发展应该选择法团主义的发展模式,将社会组织定位为高效率的公益服务生产者,以此建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最终形成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