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业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失业构成了目前和将来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公民劳动权一定时期的丧失,其直接后果是这部分人陷入贫困。既然劳动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就必然要求救济,即这一权利对应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用人单位、全社会及劳动者本人。对此,只有认识到劳动权的本质,才能对各自的救济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劳动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劳动权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公民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这是狭义上的劳动权;。广义的劳动权还包括劳动…  相似文献   

2.
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健  刘剑 《前沿》2007,23(2):134-137
劳动权的产生、入宪,并被载入国际法,充分显示其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劳动权是一项复合型权利,它依存于生存权,并同财产权高度关联。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是宪法应有之义。但劳动权并非不受限制,划定私有劳动权的“消极权利”边界是对宪法的极大维护。  相似文献   

3.
王佳宁 《前沿》2006,(1):84-86
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实施而得以保障;但当权利没有被法律具体化,或当法律与宪法相抵触而侵犯了公民权利时,公民理应获得宪法救济.这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民在自己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救济?本文从我国现实案例入手分析我国宪法救济制度,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权利的宪法制度提出一些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14):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5):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权利是由传统的自由权性质的经济自由发展而来的新型权利,它具有国民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社会权性质.出于保障公民独立的经济地位的需要,现代宪法中的经济权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逻辑自足的复合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其中财产权是对传统的经济自由的吸纳,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是新发展出来的社会权,目的在于弥补传统经济自由的机会平等的不足,为公民的独立经济地位的形成创造条件平等.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也呈现出多样性,对财产权的保障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妨害请求的模式,而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依照国情,采用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制度保障、作为请求等复合模式.就我国宪法来看,经济权利的性质和内涵仍存在争议,宪法保障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雪云 《人权》2005,(1):15-20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立法、司法、行政等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劳动法》、《教育法》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法律体系。劳动权 中国高度重视公民的劳动权,依法保护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论宪法与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在保护地位、保护内容、结构安排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完善现行宪法,切实保障公民财产权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将公民养老权置于基本权利谱系之中,作为宪法权利,具有一种宣示与确认的意义。从基本权利谱系中认识公民养老权,尤其是从与公民养老权关系紧密的生存权、平等权、劳动权等权利视角审视公民养老权,能够有效地明晰确认与保障公民养老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大千 《求索》2012,(9):99-101
美国劳动权理念的独特性是:关注劳动权的法律实践运作,而非概念阐释。以此为核心,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从文本维度考察,联邦宪法权利理念旨在为劳动权问题提供法律基础和原则性指引,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权利诉求转化为宪法问题。从运作机制维度考察,根据普通法方法,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劳动权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独立判断。从历史维度考察,以洛克纳案为例,展示劳动宪法案件的具体司法实践过程。综上,美国劳动权理念启示我们,将研究重点从劳动权的宪法宣告,转向特定时空条件下,劳动权法律的合法性、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罢工权的宪法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刚 《前沿》2005,(7):163-166
公民罢工权是一项宪法权利,这可从罢工权的渊源、罢工权的国际法保护、罢工权与劳动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随着形势的发展,公民罢工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地位应得到确认,这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宪政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赋予公务员保障其权利的途径均为行政途径。这与宪法赋予公民的完整权利救济权不符,与世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也不符。笔者从平等权、三公原则和司法最终救济原则为切入点,赋予公务员完整的权利救济权,以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和稳定公务员队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为公民理应享有。但介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劳动权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甚至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境地。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劳动权的法律基础入手,尝试分析这类群体享有劳动权的特殊性及现实意义,并试图提出保障其劳动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红雁 《湖湘论坛》2006,19(3):90-91
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然而目前我国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渠道并不是十分畅通。论述时从受教育权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论证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再从宪法救济、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刑事救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增强我国受教育权可诉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尊严感与生俱来,法学领域的尊严概念表明每一个人都是"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的主体,维护人性尊严是宪政民主的基石。我国宪法以人性尊严为基本价值,通过宪法性权利加以具体体现,对人不附加身份、权势、财富、理性等种种条件,平等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维护人性尊严的义务所在。在宪法性权利维系方面,政治意味浓厚的宪法因其抽象性、不可直接援引性常被诟病,仅凭部门法救济又存在权利真空情形。面对如此尴尬,与其单纯考量宪法适用,不如回归人性尊严视角,重新审视宪法性权利的救济路径,以实现人性尊严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6.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2,(23):34-36
生活艰难的公民能否获得政府救济、有多大程度的救济不仅反映一国的财政实力,更是执政理念的写照。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社会救助就是国家的一项常规工作,宪法更是从根本法层面赋予公民享有物质帮助的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属性而备受关注。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劳动权的法律保障。本文仅就运用刑法保障公民的劳动权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目的、政治秩序、人权及宪政理论的视角来看,在突发性公害危机中国家对公民负有尊重、保障和救济的宪法义务。为了确保国家行使其职责,履行其义务,要完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强化多元监督机制,加强公民的权利观念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据 7月 2 1日《羊城晚报》报道 :广东有政协委员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案建议 :应对无可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实行“安乐死”。近日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否决了该提案 ,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不管实行“安乐死”自愿与否 ,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 ,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宪法文化权利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学范畴,它是由"文化权利"这一范畴变化衍生出来的。从宪法层面出发,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文化权利,有利于从法律体系上完善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也有利于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宪法文化权利的规定有助于公民精神和个性层面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对人性弱点的改造,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仪。我们要在理论上树立起宪法文化权利的权威地位,从宪法规范的明确、部门法的制定以及文化平等权的保护等方面实现宪法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