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错案形成原因有证据收集的偏向性、"口供主义"盛行、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弱化、舆论压力、轻视辩护意见、事实认定困难、盲目疑罪从轻等.刑事错案的防治应当以《刑事诉讼法》的原则理念为指导,完善错案责任制,坚持无罪推定,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完善证人制度,加强公检法的监督制约,以及健全错案申诉机制.  相似文献   

2.
刑事错案可能涉及实体问题,也可能涉及程序问题。证据是造成刑事案件事实认定错误的主要原因,这是由证据的性质、特点以及收集程序决定的。刑事错案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可以从证据入手预防刑事错案的发生,并通过诉讼程序、物质赔偿、精神抚慰等实现对错案受害人的救济。  相似文献   

3.
对刑事错案形成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错案是指有新的证据证明公安、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认定事实错误,导致错误追究无辜者刑事责任的案件.刑事错案的形成与证据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实践中导致错案的三种主要情形有:采用非法手段,特别是以刑讯逼供的方式获取口供;对现场勘验不细致,导致遗漏了重要的物证;对鉴定结论的轻信.因此,在实践中运用证据时要注意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规范认识和使用证据,以防止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冤假错案总是刑事司法领域中难以驱散的幽灵。错案的频发,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刑事司法运行制度。通过综合分析37例典型的刑事冤假错案,总结、归纳出冤假错案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刑讯逼供、违法取证、有罪推定、忽视无罪证据、忽视科技侦查手段、诉讼理念的认识偏差、政法委过度干预等。防范与治理冤假错案,从宏观上看应尊重和把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切实保障人权,从微观上看则应规范侦查行为、强化检察监督、保障司法独立、完善问责机制、健全国家赔偿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略论侦查阶段刑事证据的保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运用刑事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刑事证据既是刑事案件赖以成立的物质基础,又是讯问时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认罪行的武器,还是整个诉讼过程中给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客观依据。刑事证据的收集、确认和保管工作主要由刑事侦查部门的侦查人员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和刑事侦查、刑事审判中,电子形式的图像证据已经成为主流.在刑事诉讼中,应对这种与传统图像证据截然不同的证据形态,需要从证据规则、证明过程等角度进行新的探索.电子图像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为证据规则和刑事证明的理论提供了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诚实信用原则本为民法中的帝王法则,在刑事侦查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如维护刑事司法公信力、规范侦查主体行为、促进诉讼民主、保证刑事司法公正等。刑事侦查中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侦查主体在取证中对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和罪轻的证据都要收集,对犯罪嫌疑人、社会大众、知情人、其它侦查机关都要讲究诚实信用。但刑事侦查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刑事侦查中的诚实信用应有例外,体现在诱惑侦查、审讯中的欺骗、秘密性侦查手段、侦查谋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刑事错案纠正难的现象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刑事错案的发现和纠正具有偶然性和被动型,刑事申诉成本高,再审程序启动难等方面。刑事错案纠正机制的设计不合理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没有中立的刑事错案发现机构、刑事再审启动的条件设置过高等。重构我国刑事错案纠正机制,应当成立中立的刑事错案发现机构,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成立专门的刑事再审机构,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摒弃"申诉不减刑"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建设已初具规模,能够确保刑事诉讼定性更为准确、查证更具针对性、程序更为高效、办案质量标准化,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削弱司法自主权、将被控告人降为诉讼客体、使证据审查出现不当倾向以及导致隐性歧视等负面风险,累积着发生刑事错案的潜在风险,与避免刑事错案的设计初衷形成"刑事错案悖论"。从悖论成因看,人工智能建设存在对人工智能地位定位不准、源头数据存在瑕疵、算法模型封闭难懂、保障机制建设缓慢、交叉领域人才紧缺等问题。要消解该悖论,应尝试从人工智能定位、数据、算法、学习技术、保障机制等角度建构刑事错案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刑事错案,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多数错案仅凭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定案。非法取供及"重庭前供述、轻庭审翻供"现象多发,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僵化。为减少错案的发生,有必要对口供的获取与审查进行规制。强化检查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构建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内外合力监督取供行为。同时,健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助力法官全面审查庭审翻供,细化证据印证规则,以更好实现庭审实质化,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以“套路贷”形态出现的虚假诉讼中,基于错误立案而形成的终局判决可对司法公信力造成损害。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源于法律监督职责,集中呈现为纠正型检察建议的处置效果。基于虚假诉讼的调查核实内容上表现为督促法院启动再审撤销不当判决,并可通过移送调查核实所获线索以衔接刑事侦查程序。实践中,虚假诉讼调查核实存在功能运行上的局限性,包括规范效力层级相对较低、适用范围受限及缺失必要的强制措施保障等。未来立法应注重强化虚假诉讼调查核实的法律监督刚性,赋予调查核实获取证据的诉讼证据能力。由此,方可明确经由调查核实收集的线索具备移送刑事立案的证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审判监督程序包括申诉与再审两个阶段,它是目前发现刑事错案无辜者最主要的机制。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提出新证据困难,司法机关怕影响声誉、不愿意承担责任,使得该机制形同虚设。成立无辜者专门委员会与民间协助组织是重构刑事错案无辜者发现机制之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是当前刑事证据立法呼之欲出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刑事证据的法律性问题,不仅对深化刑事诉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刑事证据立法,在司法实践中强化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增强严格依法收集、审查、适用证据的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疑罪从无原则,实质就在于收集、固定和使用的证据未能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存疑不诉和无罪判决案件的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刑事案件中收集、固定证据等相关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对定案造成困难。文章结合司法实践,在对刑事证据收集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收集刑事证据的原则,同时指出我国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以期对指导刑事证据收集活动,揭露犯罪、打击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侦查实践表明,刑事错案中侦查过错主要表现是证据调查中的不当"指证"与侦查辨认、侦查讯问中的非法方法及运用刑事鉴定等侦查技术中的错漏。因此,侦查阶段预防与控制刑事错案,一是贯彻科学的侦查理念;二是推进侦查专业化建设,着力提高侦查人员素质;三是正确处理讯问与调查的关系,严格规范侦查取证行为;四是完善侦查考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刑事错案研究多立足于法院审判环节,而侦查语境下的研究意义尚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接近正义"之司法理念指引下,可以侦查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刑事错案的概念,明确刑事错案的判断标准及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刑事错案的长效预防机制:完善侦查措施,规范侦查行为,建立错案应对常态化机制,组建刑事错案审查机构,促进侦查能力的提...  相似文献   

17.
一个案件最终被认定为刑事错案一般存在事实认定错误或法律适用错误。刑事错案的形成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错案的发生。刑事诉讼的不同环节如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刑事错案。减少刑事错案,应立足于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依法侦查取证;正确认识检察引导侦查机制;完善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减少外部因素对司法权的干预,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刑事错案纠正之后会面临刑事错案受害人赔偿和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问题。现实中,人们更多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开展刑事错案纠正之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后续工作,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救助,还需要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在刑事错案纠错过程中强调保障被害人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  相似文献   

19.
冯姣 《公安学刊》2013,(6):57-61
错误的辨认是导致刑事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辨认错误而导致刑事错案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错误辨认———确定嫌疑人———刑讯逼供———定罪量刑。辨认可能导致的刑事错案的原因主要有反应时间的影响、记忆的影响、案发时环境的影响、侦查人员的不当行为以及辨认者的认知水平的影响。建立科学的辨认规则需要确立对辨认笔录的排除规则、邀请专家对辨认的可靠性进行鉴定以及在进行证据裁判时的原子主义进路与整体主义进路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的辨认规则的目标在于减少侦查人员的影响、减少辨认者的压力以及提高辨认结果的可靠程度。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对照片的辨认、不知情的侦查人员的主持、律师在场权的保障、辨认时间过长时赋予辨认结果更小的证明力、全程录音录像以及侦查人员对辨认结果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刑事情报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中,尤其在侦查一些特殊的犯罪案件中尤为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情报均能成功地转化并应用于刑事诉讼中去,如何合理、充分运用刑事情报,使其成功地转化为刑事诉讼活动中可资利用的有效证据,公安司法机关要从证据法学角度出发,辨析刑事情报与诉讼证据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刑事情报向诉讼证据转化的最佳捷径,并对刑事情报的诉讼价值实现进行深入地证据法学分析,为今后构建我国刑事情报证据法律制度提供深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